Author name: For You Rehab

【肩夾擠症候群2025】打波舉手肩痛!旋轉肌發炎如何解救?衝擊波是否有效?

您有否試過打波時舉手一陣刺痛,甚至連日常伸手取物都感到肩膀不適?若然如此,您或許已不小心踏入肩夾擠症候群的「雷區」。這種情況在運動愛好者及長期姿勢不良的上班族中尤為常見,而幕後黑手往往與旋轉肌、棘上肌及肩峰下滑囊有關。究竟這是甚麼一回事?物理治療與衝擊波又能否成為您的救星?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並以最新的醫學資訊為您解開疑惑。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探索肩膀的秘密! 何謂肩夾擠症候群?為何肩膀會痛得舉不起手? 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簡單來說,是肩膀內部組織因空間不足而互相「擠壓」,導致動作時疼痛。試想像您的肩關節如一間狹窄小屋,屋頂(肩峰)與地板(肱骨)之間的空間便是肩峰下空間,而旋轉肌與肩峰下滑囊則是住在其中的「居民」。若這空間變得更窄,或居民因發炎而「腫脹」,每次舉手就像在狹巷中硬擠,痛感自然隨之而來。 解剖學入門:旋轉肌與棘上肌的功能 旋轉肌是一組四條肌肉,包括棘上肌(supraspinatus)、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負責穩定及移動肩關節。它們就像肩膀的「穩定器」,確保您在舉手或投球時,肱骨頭不會亂晃。其中,棘上肌尤為重要,特別在手臂外展(抬高)時出力最多,協助肱骨頭保持在正確位置。 肩峰下滑囊與肩峰下空間的關鍵角色 肩峰下滑囊(subacromial bursa)是一個充滿液體的小囊,位於棘上肌與肩峰之間,作用是減少肌腱與骨頭的摩擦,猶如天然潤滑劑。然而,若棘上肌因過度使用或受傷而發炎,連帶肩峰下滑囊也會腫脹,進一步壓縮肩峰下空間。這狹窄的空間最終成為肩痛的「元兇」。 肩夾擠症候群與肩周炎有何不同?如何分辨? 您是否曾懷疑自己患上肩周炎(Frozen Shoulder)而非肩夾擠症候群?這兩個問題雖然都會令人肩痛,但本質截然不同,分辨清楚才能對症下藥。 兩者的症狀與成因比較 肩夾擠症候群多因重複動作(如打波)或姿勢不良導致旋轉肌與肩峰下滑囊受壓,疼痛通常在特定動作(如舉手過頭)時加劇,但肩膀活動範圍未必受限。相反,肩周炎則是關節囊發炎及增厚,導致肩膀僵硬,活動範圍明顯受限,甚至連被動移動(如他人幫您抬手)都困難。簡單來說,前者是「動時痛」,後者是「動不了」。 為何打波會引發肩痛?生物力學的啟示 您有沒有想過,為何打羽毛球或網球時,肩膀特別容易「喊痛」?答案藏在生物力學之中。當您快速揮拍或舉手,旋轉肌需用力穩定肩關節,若姿勢不當或肌肉疲勞,肩峰下空間便會收窄,棘上肌與肩峰下滑囊隨即受到擠壓。 前鋸肌如何擴大肩峰下空間? 前鋸肌(serratus anterior)位於胸廓側面,是肩胛骨的「最佳拍檔」。它負責將肩胛骨向前拉,增加肩峰下空間。若前鋸肌力量不足,肩胛骨便無法正常移動,間接令棘上肌承受更大壓力。強化這塊肌肉,等於為肩膀「鬆綁」,減少夾擠風險。 診斷肩夾擠症候群:疼痛弧與Hawkins Kennedy Test 懷疑自己患上肩夾擠症候群?別急,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會透過簡單檢查幫您確診,例如疼痛弧(Painful Arc)及Hawkins Kennedy Test。 物理檢查的實用方法 疼痛弧是指手臂抬高至60至120度時出現明顯疼痛,這正是棘上肌與肩峰下滑囊受壓的高峰期。若您在這角度痛得皺眉,很可能中招。 Hawkins Kennedy Test的操作與意義 Hawkins Kennedy Test則更精準。治療師會將您的手臂抬至90度,然後內旋肩膀,若此時痛感加劇,幾乎可肯定是肩夾擠症候群在作怪。這測試直接模擬肩峰下空間受壓的情形,簡單卻有效。 物理治療的救贖:如何緩解肩痛 確診後,別慌!物理治療(physio)是您的第一道防線,幫您逐步恢復肩部功能。 Physio方案:強化旋轉肌與棘上肌 物理治療的核心是伸展與強化。治療師可能會建議您做肩胛骨穩定運動,激活旋轉肌,同時舒緩棘上肌的緊張。這些動作就像為肩膀「按摩」與「健身」兼得。 家居復健運動建議 在家可試試「外旋運動」:手持輕磅啞鈴,手肘屈90度,慢慢向外旋轉手臂,重複10至15次。這動作能強化棘上肌,簡單又實用。 衝擊波治療:科學還是神話? 聽過衝擊波治療嗎?這技術近年大熱,利用高能量聲波刺激受損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及修復。對肩夾擠症候群尤其有效,因它能針對發炎的棘上肌與肩峰下滑囊。 衝擊波如何修復發炎組織 衝擊波就像「敲門員」,喚醒組織的自我修復機制。研究顯示,它能減輕疼痛並改善活動範圍,特別適合慢性患者。不過,療程前最好諮詢專業人士,確保適合您的情況。 預防肩夾擠症候群:從日常開始 治療重要,預防更關鍵!想避免肩膀再次「鬧脾氣」,日常小改變不容忽視。 姿勢調整與運動醫學建議 坐姿時別聳肩,打波時注意揮拍角度,同時加入前鋸肌強化訓練,例如俯臥撐變形動作(Scapular Push-up)。這些小習慣能讓肩峰下空間保持寬敞,遠離夾擠風險。 結論:2025年告別肩痛 肩夾擠症候群雖然惱人,但透過物理治療、衝擊波及日常預防,您絕對有機會在2025年甩掉肩痛陰霾。別讓肩膀成為生活的「絆腳石」,從今天開始行動吧! 常見問題解答

【肩夾擠症候群2025】打波舉手肩痛!旋轉肌發炎如何解救?衝擊波是否有效? Read More »

【三頭肌腱炎 2025】三頭肌痛到去前臂?物理治療師教你用衝擊波擊退激痛點!

認識三頭肌腱炎——手臂背後的隱形殺手 「明明只是舉個啞鈴,怎麼連拿杯子都痛到發抖?」這可能是你的三頭肌在發出求救信號!作為全港最常被忽略的運動傷害之一,三頭肌腱炎正悄悄侵蝕著健身族和上班族的健康… 圖:三頭肌是上肢最重要的動力引擎之一,卻常被健身族和上班族忽略保養 「舉個啞鈴都痛到前臂發麻?連轉門把都像被電到!」最近診間多了許多三頭肌痛到前臂的患者,物理治療師發現這竟是2025年最被低估的「科技族職業病」。究竟這條貫穿上臂的肌肉為何會引發連鎖反應?讓我們從最新生物力學研究切入,帶您掌握衝擊波治療等五大創新療法! 三頭肌解剖學大解密 讓我們先來場肌肉探險——想像你的上臂後側住著三位「大力士兄弟」: 當你反覆做推舉動作時,這三兄弟的肌腱就像被不斷拉扯的橡皮筋。最新的生物力學研究發現,肘關節每彎曲30度,肌腱承受的壓力就增加1.5倍! 神經傳導的「多米諾效應」 當三頭肌出現激痛點(Trigger Points)時,會透過橈神經分支將痛感「轉移」到前臂,這種現象在2024年已被《疼痛醫學》證實是神經筋膜連鎖反應。就像扯動窗簾繩會讓整片窗簾晃動,肌肉的異常張力會沿著神經路線擴散。 肌腱與肘關節的力學連動關係 想像肌腱是條高鐵軌道,肘關節就是列車轉向架。當軌道出現裂痕(肌腱退化),列車(關節)就會開始顛簸。2025年最新研究證實,肌腱內膠原蛋白排列紊亂才是疼痛主因,而非傳統認定的「發炎反應」。 2025年最新診斷標準:別再誤當網球肘! 自我檢測三招 臨床案例:32歲工程師誤當網球肘治療半年,最後發現是長頭肌腱炎引發前臂轉移痛 運動治療新趨勢 物理治療黃金組合——2025創新療法 衝擊波治療的科學革命 聚焦式衝擊波 治療時你可能會感受到類似「橡皮筋彈擊」的微痛感,這正是新生血管形成的黃金訊號! 能量穿透深度與組織修復的奧秘 衝擊波會引發「空化效應」——想像在肌腱裡創造數百個微型氣泡,這些氣泡破裂時產生的能量能: 預防勝於治療:2025年職場生存守則 4.1 辦公桌人體工學革命 4.2 健身族必讀指南 結論:打造鋼鐵三頭肌的終極防護網 掌握疼痛密碼,重獲手臂自由 三頭肌腱炎已從運動傷害轉型為「數位時代文明病」,但2025年的整合式治療方案讓我們擁有更多武器。記得,早期發現+精準治療+習慣修正才是根治關鍵。下次當您感覺「痛到前臂」時,別再隨便貼藥布了事,讓專業physio為您解開這條肌肉的摩斯密碼! FAQ Q1:衝擊波治療後可以立即健身嗎?建議休息48小時,就像剛鬆土的田地需要時間吸收養分,讓治療區域完成細胞修復過程。 Q2:居家如何自我檢測三頭肌問題?試試「背後合掌測試」:雙手背後合十,緩慢上抬時若肘後方出現刺痛,可能是肌腱炎警訊。 Q3:物理治療通常需要多少療程?根據2025治療指引,急性期建議每週2次衝擊波+3次運動治療,慢性患者需8-12週系統性復健。 Q4:筋膜槍可以替代衝擊波嗎?兩者就像螺絲起子與電鑽的區別!筋膜槍僅能放鬆淺層肌肉,無法解決深層肌腱病變。 Q5:治療期間需要完全停止訓練嗎?Physio團隊會設計「疼痛閾值內」的替代動作,例如用彈力帶取代槓鈴,維持肌力不中斷復健進度。 立即預約專業Physio評估 ➔ 讓你的三頭肌重獲新生!

【三頭肌腱炎 2025】三頭肌痛到去前臂?物理治療師教你用衝擊波擊退激痛點! Read More »

【斜角肌綜合症 2025】斜角肌引致手麻痺? 做衝擊波能治療嗎?

斜角肌綜合症完整指南 2024:從症狀到治療方案 在2024年,斜角肌綜合症已成為現代都市人常見的頸肩問題。隨著大眾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提升,本文將為您提供最新、最完整的資訊,幫助您了解如何應對這個困擾。 斜角肌綜合症的基本認識 什麼是斜角肌綜合症? 斜角肌綜合症是一種神經壓迫症候群,主要是由於頸部的斜角肌異常緊繃,導致臂神經叢受到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這種情況在長期使用電腦或保持固定姿勢工作的人群中特別常見。想像一下,就像是一條緊繃的橡皮筋勒住了水管和電線,導致下游供應受阻。 前斜角肌綜合症是一種因前斜角肌(Scalene muscles)痙攣、肥厚或變異而導致的一系列症狀,主要是因為這些肌肉壓迫鎖骨下動脈和臂叢神經。斜角肌位於頸部外側,分為前、中、後三部分,主要功能包括協助吸氣和支持頸椎的運動 症狀 前斜角肌綜合症的症狀通常包括: 此病症常見於長時間低頭工作或從事需要頻繁轉動頸部的活動的人群 斜角肌的解剖學位置及功能 解剖學位置 功能 斜角肌的主要功能包括: 總之,斜角肌在解剖學上不僅位置特殊,而且在呼吸和頸部運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了解其解剖學特徵及功能對於臨床治療和運動生理學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肌肉群的主要功能是: 常見病因和高風險族群 最常見的致病原因包括: 高風險族群主要包括: 斜角肌綜合症的症狀表現 典型症狀及表現 患者通常會出現以下症狀: 手麻痺的成因解析 手部麻痺主要是由於: 其他相關症狀 患者可能同時出現: 診斷方法和檢查 臨床檢查方法 斜角肌綜合症的臨床檢查方法主要包括多種物理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以評估神經和血管是否受到壓迫。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檢查方法: 1. 物理檢查 2. 影像學檢查 這些檢查方法能夠幫助醫生確定斜角肌綜合症的診斷,並指導後續的治療計劃。透過這些臨床檢查,可以有效地評估病人的症狀和病因,進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其他輔助診斷方式 診斷準確性可通過以下方式提升: 治療方案比較 保守治療方案 物理治療的角色 物理治療(Physio)在治療中扮演核心角色: 衝擊波治療的效果 衝擊波治療在2024年已成為重要的治療選項: 治療頻率建議: 手術治療方案 手術適應症 考慮手術治療的情況: 手術風險評估 需要注意的手術風險: 預防和自我照顧指南 日常預防措施 工作場所改善建議 辦公環境優化: 運動建議 建議的運動項目:

【斜角肌綜合症 2025】斜角肌引致手麻痺? 做衝擊波能治療嗎? Read More »

【斜角肌綜合症 2025】斜角肌夾到神經線?衝擊波能治療嗎?

什麼是斜角肌綜合症? 斜角肌的解剖結構 斜角肌,顧名思義,是一組位於我們脖子側邊的肌肉。它們主要由前、中、後三個斜角肌組成,這些肌肉從頸椎延伸到第一肋骨。這些肌肉的主要功能是協助我們呼吸,穩定頸部和頭部,並幫助旋轉和側彎頭部。當這些肌肉過度緊張或受傷時,就可能會引起斜角肌綜合症。 斜角肌綜合症的症狀 當斜角肌過度緊張或受壓時,它們可能會壓迫到位於旁邊的神經和血管,導致一系列令人不適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頸部疼痛、肩膀疼痛、手麻痺、手指麻木或刺痛感,甚至可能出現頭痛和胸部不適。很多人會覺得手臂無力,無法正常使用手部,這對日常生活影響極大。 斜角肌綜合症的常見原因 不良姿勢與生活習慣 我們的現代生活方式,無論是長時間低頭看手機、伏案工作還是駝背,都可能使斜角肌處於長期的緊張狀態。想像一下,你的斜角肌就像一條橡皮筋,長期拉緊它們,最終會失去彈性,變得僵硬。 職業相關的危險因素 有特定職業的人更容易受到斜角肌綜合症的困擾。例如,電腦程式員、辦公室職員、會計師等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工作的人,他們的斜角肌很容易因為長期靜態負荷而受影響。還有那些經常需要抬頭或側頭工作的職業,如建築工人或裝修工人,也會增加風險。 斜角肌夾到神經線的影響 手麻痺的症狀 當神經被壓迫時,首先感覺到的是手麻痺。這種麻痺感可能從手臂開始,一直延伸到手指,特別是無名指和小指。想像一下,你的手就像被一條看不見的繩子緊緊捆綁,血液和神經傳導都被限制了。 神經壓迫的併發症 如果不及時處理,長期的神經壓迫可能導致肌肉萎縮、神經功能喪失,甚至是永久性的手部功能損失。這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導致長期的痛苦和不便。 診斷斜角肌綜合症的方法 臨床檢查 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會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和物理檢查來診斷斜角肌綜合症。他們會檢查你的頸部活動範圍、觸診斜角肌是否有壓痛點,還會觀察你的手部肌肉力量和感覺。 影像學檢查 有時,單純的臨床檢查不足以確診,需要借助影像學技術,如X光、MRI或CT掃描。這些技術可以顯示出頸椎的結構、斜角肌的位置以及神經和血管是否被壓迫。 物理治療對斜角肌綜合症的作用 物理治療的目標 物理治療的目標是緩解疼痛、恢復斜角肌的功能、改善姿勢、增加頸部和肩膀的活動範圍,並預防復發。物理治療師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 常見的物理治療技術 物理治療師可能會採用多種技術,包括手法治療、針灸、超聲波治療、電療、拉伸和加強運動等。手法治療可以幫助放鬆緊張的肌肉,針灸可以緩解疼痛,超聲波和電療則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組織修復。 衝擊波治療在斜角肌綜合症中的應用 衝擊波治療的原理 衝擊波治療是通過產生高能量的聲波,穿透組織到達目標區域。這些聲波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還可以破壞病理性組織,從而減少疼痛和促進恢復。 衝擊波治療的優勢 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衝擊波治療具有非侵入性、無需麻醉、治療時間短、效果明顯等優勢。它適合於那些不願意或不適合接受手術的患者。 衝擊波治療的流程 治療前,治療師會進行評估,確定治療區域和能量強度。接著,患者會被要求平躺,治療頭會在目標區域移動,傳遞衝擊波。治療過程中可能會有輕微的不適,但大多數人能夠忍受。通常需要多次治療才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生活方式調整與預防措施 改變工作環境 預防斜角肌綜合症的第一步是改善你的工作環境。確保你的椅子、桌子和電腦屏幕的高度符合人體工學原則。定期休息、改變姿勢也是非常重要的。 運動與拉伸 定期進行適當的運動和拉伸可以增強斜角肌的柔韌性和力量。簡單的頸部和肩膀拉伸、強化鍛鍊可以有效地預防和緩解症狀。 結論 斜角肌綜合症雖然聽起來可怕,但只要及時診斷並採取合適的治療措施,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得到緩解甚至治癒的。物理治療、衝擊波治療以及生活方式的調整都是有效的治療手段。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姿勢,定期運動,並在出現症狀時及時求醫。 常見問題解答 斜角肌綜合症會自己好嗎? 一般來說,斜角肌綜合症不會自行痊癒。雖然症狀可能會有時好時壞,但長期忽視可能導致慢性疼痛和功能喪失。 手麻痺是斜角肌綜合症的唯一症狀嗎? 不是,手麻痺只是斜角肌綜合症的眾多症狀之一。頸部疼痛、肩膀疼痛、手指麻木、頭痛等都可能是斜角肌綜合症的表現。 衝擊波治療有副作用嗎? 衝擊波治療通常是安全的,但可能會有短暫的紅腫、瘀青或輕微疼痛。嚴重副作用非常罕見。 物理治療需要多長時間見效? 物理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經過數週的治療和家庭運動,很多人會開始感覺到改善,但完全康復可能需要數月。 斜角肌綜合症能完全治癒嗎? 雖然大多數患者能夠通過治療顯著改善症狀,但完全治癒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症狀的嚴重程度、治療的及時性和患者的配合程度。

【斜角肌綜合症 2025】斜角肌夾到神經線?衝擊波能治療嗎? Read More »

【旋轉肌撕裂 2025】肩袖肌旋轉肌撕裂? 應該做手術還是做衝擊波?

什麼是旋轉肌? 旋轉肌的解剖學結構 旋轉肌,又稱肩袖肌群,是由四塊主要的肌肉組成,它們圍繞著肩關節,為肩部提供穩定性與靈活度。這四塊肌肉包括: 這些肌肉不僅負責肩部的旋轉動作,還有助於維持肩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脫臼。 在肩部解剖學中,肩袖肌群(Rotator Cuff)由四塊主要的肌肉構成: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這些肌肉的協同作用對於肩部的穩定性及活動度極為重要。接下來,我們將詳細介紹這四塊肌肉的結構、功能及其在肩部動作中的具體作用。 棘上肌(Supraspinatus) 位置與結構 棘上肌位於肩胛骨的上方,具體來說,它起源於肩胛骨的肩胛棘上窩(Supraspinous Fossa)。這塊肌肉延伸至肩關節,並附著於肱骨的大結節(Greater Tubercle),與其他肩袖肌群共同作用。 功能 棘上肌的主要功能是協助肩關節的外展動作(Abduction)。當你將手臂從身體側面抬起至約30度時,這一動作主要是由棘上肌完成的。之後,三角肌會接手完成更大範圍的外展動作。這使得棘上肌在許多日常動作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舉起物品或進行任何需要抬高手臂的動作時。 常見損傷 棘上肌是肩袖肌群中最容易撕裂的肌肉,尤其是對於高齡人群或從事重複性肩部運動的人來說。棘上肌撕裂通常會導致肩部疼痛和活動受限,並可能影響肩部的穩定性。因此,許多肩部的物理治療與強化訓練都會特別針對棘上肌進行。 棘下肌(Infraspinatus) 位置與結構 棘下肌位於肩胛骨的後方,主要起源於肩胛棘下窩(Infraspinous Fossa),並通過肩關節附著於肱骨的大結節(Greater Tubercle)。棘下肌在肩袖肌群中占有重要位置,並且與小圓肌共同作用。 功能 棘下肌的主要功能是協助肩部進行外旋動作(External Rotation)。當你將手臂從內向外旋轉時,棘下肌會發揮關鍵作用。這一動作在許多運動,尤其是投擲類運動中極為重要,例如棒球投手在投球時就會大量依賴棘下肌的力量和穩定性。 此外,棘下肌還有助於穩定肩關節,防止肩部脫臼。在肩部進行複雜活動時,棘下肌能保持肱骨頭在肩胛骨關節窩中的正確位置,從而避免肩部過度旋轉或移位。 常見損傷 棘下肌的損傷多發於運動員或重複進行肩部外旋動作的人群。例如,游泳者、投球運動員或舉重者常常會因長期的過度使用而導致棘下肌撕裂或緊張。棘下肌的損傷會導致肩部外旋困難,並伴隨著肩部的疼痛與僵硬感。 小圓肌(Teres Minor) 位置與結構 小圓肌位於肩胛骨的後下方,起源於肩胛骨的外側緣(Lateral Border),並附著於肱骨的大結節(Greater Tubercle)。它是肩袖肌群中體積最小的一塊肌肉,但其作用不可忽視。 功能 小圓肌的主要功能與棘下肌相似,負責協助肩部進行外旋動作(External Rotation)。它與棘下肌共同工作來穩定肩關節並控制肱骨的旋轉。 此外,小圓肌還參與一些肩部的水平外展動作(Horizontal Abduction),即當手臂水平抬起並向外移動時,小圓肌會發揮作用。這些動作在一些特定的運動姿勢中尤為重要,例如在武術或拳擊中,小圓肌有助於肩部的靈活性與力量輸出。 常見損傷 雖然小圓肌的撕裂比棘上肌或棘下肌少見,但它依然可能因重複性的外旋運動或肩部受傷而遭受損傷。小圓肌的損傷通常會伴隨著肩部後方的疼痛,並可能影響肩部的穩定性。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位置與結構 肩胛下肌是肩袖肌群中體積最大的一塊肌肉,位於肩胛骨的前方。它起源於肩胛下窩(Subscapular Fossa),並附著於肱骨的小結節(Lesser Tubercle)。肩胛下肌的位置使其成為唯一一塊負責肩部內旋的肩袖肌群肌肉。 功能 肩胛下肌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肩部的內旋動作(Internal Rotation)。當你將手臂從外向內旋轉時,肩胛下肌將發揮主導作用。這一動作在日常生活和許多運動中都非常常見,例如你在擰毛巾或將手臂向內靠近身體時,肩胛下肌都會被激活。 此外,肩胛下肌還有助於肩關節的穩定性。它與其他肩袖肌群協同工作,保持肩部的穩定,防止肱骨頭脫離肩關節窩。 常見損傷 肩胛下肌的撕裂通常發生在高強度或突然的內旋動作中。例如,重舉運動、過度伸展的推舉動作或意外的跌倒可能導致肩胛下肌的撕裂。肩胛下肌的損傷會明顯影響肩部的內旋能力,並可能導致肩部前方的疼痛。 肩袖肌群中的四塊肌肉——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它們共同作用於肩部的穩定與靈活性。無論是進行外旋、內旋還是外展動作,這些肌肉都在背後默默支撐著肩部的正常運作。由於肩部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廣的關節之一,這些肌肉的健康對於避免運動損傷至關重要。透過正確的訓練與保護,肩袖肌群的健康可以得到維護,避免不必要的撕裂或損傷。 肩袖肌群的功能與作用 肩袖肌群的主要功能是協助肩部進行外展、內旋和外旋的動作,同時也能在你進行拉、推、舉等動作時,提供穩定的支撐。如果旋轉肌撕裂,即使是日常簡單的動作,如舉手或穿衣,可能都會變得非常困難和痛苦。 旋轉肌撕裂的常見原因 運動創傷與重複使用

【旋轉肌撕裂 2025】肩袖肌旋轉肌撕裂? 應該做手術還是做衝擊波? Read More »

【TFCC 2025】手腕痛是TFCC受傷?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 應該做手術還是做衝擊波?

TFCC手腕痛完整指南:症狀、治療與復健方案 手腕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尤其是經常使用電腦或手機的上班族。當你感覺手腕疼痛,特別是在尺側(小指那一側)時,很可能是TFCC受傷所致。本文將為您詳細解析TFCC損傷的各個面向,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什麼是TFCC(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 TFCC的解剖結構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簡稱TFCC)是位於手腕尺側的重要結構。它由纖維軟骨、韌帶和關節囊組成,像是手腕的「防震器」。這個複雜的結構連接尺骨、橈骨和腕骨,對於手腕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至關重要。 TFCC(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是位於手腕尺側的一個重要結構,主要由纖維軟骨組成,負責穩定遠端橈尺關節(DRUJ)並吸收衝擊力。這個結構在手腕的運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特別是在旋轉和承受壓力的動作中。 TFCC的解剖與功能 TFCC的解剖結構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TFCC的主要功能是: TFCC的重要功能 常見的TFCC損傷類型 TFCC損傷可分為兩大類: TFCC損傷的原因 TFCC損傷通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常見的受傷機轉包括: TFCC損傷的症狀 TFCC損傷的主要症狀包括: TFCC受傷的症狀與診斷 典型症狀表現 當TFCC受傷時,患者通常會出現以下症狀: 理學檢查方法 物理治療師會進行多項專業檢測,包括: 影像學診斷 X光檢查 X光可以排除骨折,確認是否有尺骨正變異等問題。 MRI磁共振造影 MRI是診斷TFCC損傷的金標準,可清楚顯示軟組織損傷情況。 TFCC治療方案 保守治療 物理治療方案 物理治療(physio)是TFCC損傷的首選治療方式,包括: 衝擊波治療 衝擊波治療對TFCC損傷有顯著效果: 手術治療 關節鏡手術 適用於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具有以下優點: 開放性手術 針對嚴重損傷或關節鏡無法處理的情況。 復健與預防 居家運動建議 生活習慣調整 預防性措施 常見問題解答 Q1: TFCC受傷一定要手術嗎?A: 不一定。大多數TFCC損傷可通過保守治療痊癒,只有在嚴重損傷或保守治療無效時才需考慮手術。 Q2: 衝擊波治療會痛嗎?A: 治療過程可能會有些不適,但可以調整強度,且治療後疼痛感會逐漸減輕。 Q3: 物理治療要進行多久?A: 一般需要6-12週不等,具體時間取決於損傷程度和恢復情況。 Q4:

【TFCC 2025】手腕痛是TFCC受傷?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 應該做手術還是做衝擊波? Read More »

【膕繩肌2025】膕繩肌的反射痛Referred Pain Pattern? 衝擊波可醫治嗎?

【膕繩肌2024】激痛點、反射痛與治療方案全面解析 膕繩肌問題一直是困擾許多人的常見困擾,特別是運動愛好者和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本文將深入探討膕繩肌的激痛點、反射痛模式,以及最新的治療方案,特別是衝擊波治療的效果。無論您是正在遭受膕繩肌問題的困擾,還是希望預防這種常見的肌肉問題,這篇文章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見解和實用建議。 1. 膕繩肌簡介 1.1 膕繩肌的解剖學位置 膕繩肌,英文名為Hamstrings,位於我們大腿後側的肌肉群。它由三塊主要的肌肉組成: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這三塊肌肉從骨盆的坐骨結節開始,一直延伸到小腿的脛骨和腓骨。想像一下,如果您站立時用手摸摸大腿後側,感受到的那團結實的肌肉,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膕繩肌。 1.2 膕繩肌的功能與重要性 膕繩肌可不是閒著沒事幹的!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運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主要功能包括: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健康的膕繩肌,我們可能連正常走路都會遇到困難! 2. 激痛點(Trigger Points)深入探討 2.1 什麼是激痛點? 激痛點,聽起來就讓人不寒而慄,對吧?實際上,它是指肌肉纖維中一個高度敏感的區域。當這個區域受到壓力時,不僅會在局部產生疼痛,還可能引起其他部位的疼痛。就像是肌肉中的一個小炸彈,一旦被觸發,疼痛就會”轟”地一聲蔓延開來。 2.2 膕繩肌常見的激痛點位置 在膕繩肌中,激痛點通常出現在以下位置: 這些位置如果出現了壓痛點,很可能就是激痛點在作怪。 2.3 激痛點形成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這些讓人頭疼的激痛點呢?原因可能有很多: 3. 膕繩肌的反射痛(Referred Pain Pattern) 3.1 反射痛的定義與機制 反射痛聽起來很專業,其實它描述的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疼痛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元凶”在另一個地方。就像偵探小說裡的連環案件,表面看起來毫無關聯的疼痛,其實都指向同一個”兇手”。 在生理學上,反射痛的形成與神經系統的複雜連接有關。當某個部位的神經受到刺激時,大腦可能會誤解這個信號的來源,導致我們感覺疼痛出現在另一個位置。 3.2 膕繩肌反射痛的典型模式 膕繩肌的反射痛模式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典型的模式包括: 這就像是膕繩肌在玩捉迷藏,讓我們猜不透痛點到底在哪裡。 3.3 反射痛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反射痛不僅讓人難以確定問題的真正來源,還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因此,準確識別反射痛的來源對於有效治療至關重要。 4. 診斷膕繩肌問題的方法 4.1 物理檢查 物理治療師或醫生通常會進行以下檢查: 4.2 影像學檢查 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影像學檢查: 4.3 臨床症狀評估 除了上述檢查,醫生還會詢問患者的症狀和病史: 5. 膕繩肌問題的治療方案 5.1 傳統物理治療方法

【膕繩肌2025】膕繩肌的反射痛Referred Pain Pattern? 衝擊波可醫治嗎? Read More »

【滑雪膝痛2025】滑雪扭傷膝頭可致十字韌帶撕裂半月板受傷?衝擊波可醫治嗎?

滑雪是一項刺激而有趣的冬季運動,但它也帶來了不少潛在的傷害風險,特別是對於我們的膝蓋。你是否曾在享受滑雪樂趣的同時,突然感到膝蓋一陣劇痛?或者在滑雪季結束後,發現自己的膝蓋隱隱作痛?這些都可能是滑雪膝痛的徵兆。今天,讓我們深入探討滑雪膝痛的原因、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以及最新的治療方法,特別是衝擊波治療的效果。 1. 滑雪運動與膝部傷害 1.1 滑雪運動的受歡迎程度 滑雪運動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受歡迎,特別是在香港這樣的亞熱帶城市,許多人會選擇在寒假期間到日本、韓國或歐洲的滑雪勝地享受這項刺激的運動。然而,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滑雪相關的運動傷害也隨之增多。 1.2 常見的滑雪相關膝部傷害 滑雪對膝蓋的壓力非常大。在滑行、轉彎和落地時,膝關節承受著巨大的衝擊和扭轉力。因此,膝部成為滑雪運動中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常見的滑雪相關膝部傷害包括: 這些傷害不僅會影響你的滑雪體驗,還可能對日常生活造成長期影響。因此,了解這些傷害的特點和預防方法至關重要。 2. 滑雪導致的膝部扭傷 2.1 膝部扭傷的定義與症狀 膝部扭傷是滑雪者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當膝關節受到異常的扭轉或過度伸展時,就可能導致韌帶拉傷或撕裂,這就是所謂的膝部扭傷。 症狀通常包括: 2.2 滑雪時容易導致膝部扭傷的原因 滑雪時導致膝部扭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 3. 十字韌帶撕裂 3.1 什麼是十字韌帶? 十字韌帶是膝關節內的重要結構,由前十字韌帶(ACL)和後十字韌帶(PCL)組成。它們像「X」形交叉排列,主要功能是穩定膝關節,防止脛骨相對於股骨前後移動過度。 3.2 滑雪如何導致十字韌帶撕裂 在滑雪過程中,十字韌帶撕裂通常發生在以下情況: 這些動作會對十字韌帶造成過大的壓力,導致部分或完全撕裂。 3.3 十字韌帶撕裂的症狀與診斷 十字韌帶撕裂的典型症狀包括: 診斷通常需要進行物理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X光、MRI等。及時診斷和治療對於恢復至關重要。 4. 半月板受傷 4.1 半月板的功能與重要性 半月板是位於膝關節內的兩塊C形軟骨,分別位於膝關節內側和外側。它們的主要功能包括: 4.2 滑雪對半月板的潛在傷害 滑雪過程中,半月板可能因以下原因受傷: 4.3 半月板受傷的症狀與影響 半月板受傷的常見症狀包括: 半月板受傷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長期的膝關節問題,如關節炎。 5. 物理治療在滑雪膝痛中的角色 5.1 物理治療的重要性 物理治療在滑雪膝痛的治療和康復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不僅可以幫助緩解疼痛,還能恢復關節功能,預防未來的傷害。 5.2 常見的物理治療方法 針對滑雪膝痛,物理治療師可能會採用以下方法: 物理治療的具體方案會根據傷害的類型和嚴重程度進行個性化設計。 6. 衝擊波治療:

【滑雪膝痛2025】滑雪扭傷膝頭可致十字韌帶撕裂半月板受傷?衝擊波可醫治嗎? Read More »

【髂脛束2025】ITB綜合症膝痛?你以為碌得鬆ITB?衝擊波可醫治嗎?

髂脛束綜合症(ITB Syndrome)是許多運動愛好者,尤其是跑步者的噩夢。你可能聽說過「碌鬆」ITB可以解決問題,但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本文將深入探討ITB綜合症的成因、治療方法,特別是臀中肌訓練和衝擊波治療的作用。無論你是受困於膝痛的跑者,還是想要預防運動傷害的健身愛好者,這篇文章都將為你提供寶貴的見解。 1. 認識髂脛束(ITB) 1.1 什麼是髂脛束? 髂脛束,英文全稱Iliotibial Band(簡稱ITB),是一條從髖部延伸到膝蓋外側的厚韌帶。它不僅僅是一條簡單的「帶子」,而是在我們的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結構。 1.2 髂脛束的解剖結構 ITB由緻密的結締組織構成,起始於髂骨前上棘和臀大肌,向下延伸至脛骨外側髁。這種獨特的解剖結構使得ITB在我們的日常活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1.3 髂脛束的功能 ITB的主要功能包括: 了解ITB的功能對於理解為什麼它容易受傷,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ITB相關問題至關重要。 2. 髂脛束綜合症:運動員的噩夢 2.1 症狀表現 ITB綜合症最常見的症狀是膝蓋外側的疼痛,尤其在跑步或騎自行車等重複性動作中更為明顯。患者可能會感到: 2.2 常見原因 ITB綜合症通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2.3 風險因素 某些因素可能增加患ITB綜合症的風險: 認識這些風險因素有助於我們採取預防措施,減少受傷機會。 3. 生物力學視角:臀中肌與髂脛束綜合症的關係 3.1 臀中肌的重要性 臀中肌是髖部的關鍵肌肉之一,負責髖關節外展和穩定骨盆。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臀中肌的功能對於預防和改善ITB綜合症至關重要。 3.2 臀中肌訓練如何改善ITB綜合症? 強化臀中肌可以: 臀中肌訓練不僅可以治療現有的ITB問題,還能預防未來的傷害。這就是為什麼物理治療師和運動醫學專家如此重視臀中肌訓練的原因。 4. 治療方案:不只是「碌鬆」那麼簡單 4.1 常見誤區:過度依賴泡沫軸筒 很多人認為「碌鬆」ITB就能解決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雖然使用泡沫軸筒可以暫時緩解症狀,但它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這篇研究的結果確實對常見的髂脛束症候群(ITBS)治療方法提出了挑戰。讓我用簡單的語言解釋為什麼這個研究顯示髂脛束(ITB)不能被有效拉長: 這個研究採用了幾種不同的方法來探討髂脛束(ITB)的特性和拉伸效果。我來簡單解釋一下研究的主要步驟: 結果ITB不能被拉伸?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ITB由於其解剖結構和特性,實際上很難通過傳統的拉伸方法來顯著延長。這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重新思考ITBS的治療方法,不應過分依賴ITB拉伸。 Falvey EC, Clark RA, Franklyn-Miller A, Bryant AL, Briggs C,

【髂脛束2025】ITB綜合症膝痛?你以為碌得鬆ITB?衝擊波可醫治嗎? Read More »

【媽媽手2025】手腕拇指肌腱痛? 專家教你3招解決|衝擊波可醫治嗎?

你是否經常感到手腕和拇指疼痛難忍?打字、滑手機時手腕像被針刺一樣?別擔心,你可能只是患上了俗稱「媽媽手」的疾病。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媽媽手的症狀、原因,以及最新的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和衝擊波療法。無論你是育兒的新手媽媽,還是長期使用電腦的上班族,這裡都有你需要的解決方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如何擺脫惱人的手腕拇指痛吧! 1. 認識媽媽手: 現代人常見的手腕拇指問題 1.1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醫學上稱為狹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是一種常見的手部疾病。它主要影響手腕和拇指的肌腱,導致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雖然名為「媽媽手」,但這種症狀並不僅限於媽媽們。事實上,任何經常進行重複性手部動作的人都可能受到影響。 1.2 媽媽手的症狀與影響 媽媽手的主要症狀包括: 這些症狀可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想象一下,當你無法順暢地使用手機、電腦或照顧孩子時,生活會變得多麼困難。因此,及時認識和處理媽媽手至關重要。 2. 媽媽手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2.1 重複性動作與壓力 媽媽手的主要成因是長期重複性的手部動作。這些動作可能包括: 這些動作會導致肌腱過度使用,引起炎症和腫脹,最終導致疼痛和功能障礙。 2.2 姿勢不良與生活習慣 不良的姿勢和生活習慣也是導致媽媽手的重要因素。例如: 這些習慣會增加手腕和拇指的壓力,長期下來容易引發問題。 2.3 年齡與荷爾蒙變化 年齡和荷爾蒙變化也可能增加患媽媽手的風險。特別是: 這些因素可能影響組織的彈性和恢復能力,使得手部更容易受傷。 3. 專家推薦: 3招有效緩解媽媽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專家推薦的三種有效緩解媽媽手的方法。這些方法簡單易行,你可以在家輕鬆實施。 3.1 正確的姿勢調整 保持正確的姿勢是預防和緩解媽媽手的關鍵。以下是一些建議: 記住,小小的姿勢調整可以帶來大大的改變! 3.2 針對性的伸展運動 定期進行手腕和拇指的伸展運動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以下是幾個簡單的動作: 每天進行這些運動3-5次,你會發現症狀逐漸改善。 3.3 冰敷與熱敷交替療法 冰敷和熱敷交替使用可以有效減輕疼痛和腫脹: 每天交替使用2-3次,但記住不要直接將冰或熱源接觸皮膚,要用毛巾包裹。 4. 物理治療: 媽媽手的專業治療方案 當自我護理無法有效緩解症狀時,物理治療(Physio)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4.1 物理治療的作用原理 物理治療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幫助緩解媽媽手: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幫助患者更快恢復。 4.2 常見的物理治療技術 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以下技術: 這些技術結合使用,能夠全面改善媽媽手的症狀。 5.

【媽媽手2025】手腕拇指肌腱痛? 專家教你3招解決|衝擊波可醫治嗎? Read More »

😨限時$299|科研治痛|專業檢查|衝擊波|針灸|營業至10pm🌝衝擊波竟然不加錢?!😨

X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