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name: For You Rehab

【上斜方肌激痛點2025】什麼是上斜方肌激痛點Trigger Point? 反射擴散痛到頭? 衝擊波可醫治嗎?

什麼是上斜方肌? 上斜方肌的解剖學位置 上斜方肌位於我們的肩頸部位,是斜方肌的一部分。斜方肌呈三角形,覆蓋在上背部,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其中,上斜方肌連接著頸椎和肩胛骨,對於維持頭部和肩膀的姿勢起著關鍵作用。 上斜方肌的功能 上斜方肌主要負責提升肩膀、旋轉和側向彎曲頸部。當我們轉頭、聳肩或抬起手臂時,上斜方肌都會參與其中。由於其位置與功能,上斜方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處於活躍狀態。 什麼是激痛點(Trigger Point)? 激痛點的定義 激痛點,又稱為觸發點,是肌肉纖維內的一個高度敏感區域。當按壓該點時,會引起局部或反射性的疼痛。這些點通常是由持續的肌肉緊張或受損引起的。 激痛點如何形成 激痛點的形成通常與肌肉過度使用、創傷、壓力或姿勢不良有關。當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血液循環減少,代謝廢物累積,導致肌肉纖維產生微小結節,形成激痛點。 上斜方肌激痛點的形成原因 長期姿勢不良 現代生活中,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電腦,或背負重物,都會導致上斜方肌過度緊張。這種持續性的姿勢不良,容易形成激痛點。 壓力與緊張 心理壓力會導致肌肉緊繃,特別是肩頸部位。緊張的情緒使上斜方肌處於收縮狀態,增加激痛點形成的風險。 運動傷害 缺乏適當的熱身或運動過度,可能導致上斜方肌拉傷或微小損傷,這些都可能成為激痛點的源頭。 上斜方肌激痛點的症狀 局部疼痛 上斜方肌激痛點最明顯的症狀是肩頸部位的局部疼痛。這種疼痛在按壓或活動時可能加劇。 反射擴散痛到頭部 激痛點不僅引起局部疼痛,還可能導致反射痛(Referred Pain)。患者可能會感到頭部、顳部或眼周的疼痛,這是因為激痛點的刺激傳遞到了相應的神經路徑。 活動受限 由於疼痛和肌肉緊張,頸部和肩部的活動範圍可能受限。轉頭或抬肩時感到不適,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反射痛(Referred Pain)是什麼? 反射痛的原理 反射痛是指疼痛感覺出現在離痛源點較遠的部位。這是因為人體的神經網絡複雜,某些肌肉或器官的痛覺信號可能投射到其他區域。 上斜方肌激痛點如何引起反射痛 上斜方肌的激痛點會刺激相應的神經節段,導致頭部或其他區域感到疼痛。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誤以為自己出現了偏頭痛,實際上是上斜方肌的問題。 如何自我檢查上斜方肌激痛點 觸診技巧 輕輕用手指按壓上斜方肌的位置,感受是否有硬結或特別敏感的點。如果按壓時疼痛明顯,加上有反射痛,可能就是激痛點。 常見的痛點位置 上斜方肌激痛點通常位於肩頸交界處,靠近頸椎的地方。仔細尋找該區域的痛點,有助於及早發現問題。 物理治療對上斜方肌激痛點的作用 物理治療的原理 物理治療(Physio)透過物理手段,如手法治療、運動療法和物理因子治療,改善肌肉功能,緩解疼痛,加速恢復。 常用的物理治療方法 衝擊波治療是否有效? 衝擊波治療的機制 衝擊波治療利用高能量的聲波,傳遞到患處,刺激組織再生和修復。同時,能夠分解肌肉纖維中的鈣化物,減少激痛點的形成。 衝擊波治療的效果研究 研究顯示,衝擊波治療對於治療肌筋膜激痛點有顯著效果。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疼痛明顯減輕,活動度提高。 根據PubMed的科學研究,衝擊波治療(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對於肌肉激痛點(Trigger Points)及肌筋膜疼痛綜合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的療效有一定的證據支持,但具體的改善百分比數據有所不同。 研究結果概述 […]

【上斜方肌激痛點2025】什麼是上斜方肌激痛點Trigger Point? 反射擴散痛到頭? 衝擊波可醫治嗎? Read More »

【肩胛肱骨節律2025】什麼是Scapulohumeral Rhythm)? 肩痛反而要治療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 衝擊波可醫治嗎?

肩胛肱骨節律:肩關節運動的關鍵 肩關節是人體最靈活的關節之一,其複雜的解剖結構和周圍肌肉的協調運作使我們能夠完成各種日常活動。在肩關節的運動中,**肩胛肱骨節律(Scapulohumeral Rhythm)**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將深入探討肩胛肱骨節律的概念、運作原理、失調的原因和症狀,以及物理治療在改善肩胛肱骨節律中的作用。 什麼是肩胛肱骨節律? 肩胛肱骨節律的定義 **肩胛肱骨節律是指在上肢抬高過程中,肩胛骨和肱骨之間協調運動的比例關係。**這種協調運動使我們能夠順暢地完成各種上肢活動,如舉重、游泳、網球等。 肩胛肱骨節律的重要性 維持正常的肩胛肱骨節律對肩關節的健康至關重要。它可以確保肩關節的穩定性,減少關節面的壓力,並優化肩部肌肉的力量傳遞。當肩胛肱骨節律失調時,可能會導致肩部疼痛、活動受限和其他功能障礙。 肩胛肱骨節律的運作原理 肩關節的解剖結構 要理解肩胛肱骨節律,首先需要了解肩關節的解剖結構。肩關節是由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窩組成的球窩關節,允許上肢進行多方向的運動。 肱骨和肩胛骨的關係 肱骨是上臂的長骨,其近端與肩胛骨的關節窩相連。肩胛骨是一塊三角形的扁骨,位於胸腔後壁。兩者的協調運動是肩胛肱骨節律的基礎。 肩關節周圍的肌肉群 肩關節周圍有多個肌肉群,包括肩袖肌群(旋轉肌袖)、三角肌、斜方肌等。這些肌肉的協調收縮和舒張,使肩胛骨和肱骨能夠按照特定的節律運動。 肩胛肱骨節律的比例 2:1的比例 在正常的肩胛肱骨節律中,肱骨和肩胛骨的運動比例約為2:1。這意味著在上肢抬高過程中,每抬高2度,肩胛骨就會運動1度。 肩胛骨和肱骨的運動分工 在上肢抬高的前30度,主要由肱骨的運動完成;30-90度時,肩胛骨開始逐漸參與;90-180度時,肩胛骨的運動比例增加,以實現完整的上肢抬高。 肩胛肱骨節律失調的原因 肌肉失衡 肩部肌肉的失衡是導致肩胛肱骨節律失調的常見原因。 肩胛提肌的作用 **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是連接頸椎和肩胛骨的肌肉,過度緊張或痙攣可能會影響肩胛骨的正常運動,進而干擾肩胛肱骨節律。 其他肩部肌肉的影響 除肩胛提肌外,其他肩部肌肉如斜方肌、前鋸肌等的失衡也可能導致肩胛肱骨節律失調。 不良姿勢 長期維持不良姿勢,如駝背、圓肩等,可能會改變肩胛骨的位置,影響肩胛肱骨節律的正常運作。 過度使用或損傷 過度使用肩關節或肩部受傷(如肩袖撕裂)也可能導致肩胛肱骨節律失調。 肩胛肱骨節律失調的症狀 肩部疼痛 肩胛肱骨節律失調常伴隨著肩部疼痛,尤其是在特定的肩部運動中。 活動受限 由於肩胛骨和肱骨的協調運動受到影響,患者可能難以完成某些上肢活動,如梳頭、拿高處的物品等。 肩部不穩定感 肩胛肱骨節律失調可能導致肩關節的穩定性下降,患者可能感到肩部”鬆動”或”不穩定”。 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是一條位於頸部的肌肉,主要功能是抬升肩胛骨並使其向下旋轉。肩胛提肌的緊張可以導致肩胛骨的下旋,從而減少其上旋的能力,這種情況會對肩關節(Glenohumeral Joint)施加額外的負擔。 肩胛提肌的功能與作用 肩胛提肌起於頸椎的第一至第四節,止於肩胛骨的上角。當肩胛提肌過度緊張時,它會導致肩胛骨向下旋轉,這種下旋會抑制肩胛骨的正常上旋運動。正常情況下,肩胛骨在手臂上舉時需要進行適當的上旋,以保持肩關節的穩定性和功能。若肩胛提肌過度活化,可能會導致肩胛骨失去上旋的能力,從而影響肩關節的運動範圍和穩定性。 肩胛骨下旋的影響 肩胛骨的下旋會導致以下幾種情況: 結論 肩胛提肌的緊張通過引起肩胛骨的下旋,減少了肩胛骨的上旋能力,進而增加了肩關節的負擔。這種情況不僅影響肩關節的正常運動,還可能導致疼痛和功能障礙。因此,針對肩胛提肌的過度活化進行適當的治療和運動干預是非常重要的,以恢復肩關節的正常功能和減少受傷風險。 物理治療在改善肩胛肱骨節律中的作用 物理治療在診斷和治療肩胛肱骨節律失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評估和診斷 物理治療師會通過觀察患者的肩部運動、肌肉檢查和專業測試來評估肩胛肱骨節律的情況,並確定潛在的原因。 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根據評估結果,物理治療師會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包括: 肌肉放鬆技術

【肩胛肱骨節律2025】什麼是Scapulohumeral Rhythm)? 肩痛反而要治療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 衝擊波可醫治嗎? Read More »

【胸鎖乳突肌2025】令人頭痛的激痛點? 胸鎖乳突肌的反射痛? 衝擊波可醫治嗎?

甚麼是胸鎖乳突肌?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當你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時,突然感到頸部一陣劇痛,甚至頭痛得要命?這很可能是由於你的胸鎖乳突肌出現了激痛點!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這個重要的肌肉。 胸鎖乳突肌的解剖學 胸鎖乳突肌是我們頸部最顯著且最強壯的肌肉之一。它由兩個肌腹組成:鎖骨頭(鎖骨部)和胸骨頭(胸骨部),它們共同起源於鎖骨和胸骨,然後向上延伸,止於乳突和顱底1。 胸鎖乳突肌的功能 胸鎖乳突肌主要負責頭部的屈曲、旋轉和側屈運動2。當你點頭、轉頭或將耳朵靠向肩膀時,都需要胸鎖乳突肌的參與。此外,它還參與了呼吸、吞嚥和發聲等重要功能3。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成因 儘管胸鎖乳突肌如此強大,但它也容易出現激痛點。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成因: 姿勢不良 長時間低頭、斜頸或其他不良姿勢可能導致胸鎖乳突肌過度拉伸或縮短,從而形成激痛點4。現代人經常低頭使用電子設備,這無疑增加了患激痛點的風險。 肌肉過度使用 過度或重複使用胸鎖乳突肌也可能導致激痛點的形成5。例如,長時間打電話夾著電話、頻繁轉頭或劇烈運動都可能引起激痛點。 頸部創傷 頸部外傷,如鞭打損傷或直接撞擊,可能損害胸鎖乳突肌,導致激痛點的出現6。這些創傷會引起肌肉纖維的斷裂和炎症反應,從而形成激痛點。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症狀 那麼,胸鎖乳突肌激痛點會引起哪些不適呢?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典型症狀: 頸部疼痛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最常見的症狀是頸部疼痛,尤其是在肌肉的起止點和周圍區域7。這種疼痛可能是鈍痛、酸痛或刺痛,有時甚至會限制頸部的活動。 頭痛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還可能引起頭痛,特別是在以下兩種類型: 張力型頭痛 張力型頭痛通常表現為頭部兩側的鈍痛或緊縮感,就像戴了一個緊箍咒一樣8。這種頭痛與胸鎖乳突肌的過度收縮有關。 偏頭痛 偏頭痛則呈現為單側、搏動性的頭痛,常伴有噁心、嘔吐和對光線或聲音敏感9。胸鎖乳突肌激痛點可能是誘發偏頭痛的一個重要因素。 耳痛和耳鳴 由於胸鎖乳突肌與頸部的感覺神經有著密切聯繫,其激痛點有時會引起耳痛和耳鳴10。這些症狀可能與胸鎖乳突肌的反射痛有關。 胸鎖乳突肌的反射痛模式 說到反射痛,這是激痛點的一個重要特徵。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 反射痛的定義 反射痛是指痛覺不僅局限於激痛點所在的肌肉,還可能擴散到其他部位11。這是由於激痛點刺激了周圍的感覺神經,引起了更廣泛的疼痛感。 胸鎖乳突肌反射痛的分佈 胸鎖乳突肌的反射痛通常沿著肌肉的走向,向上擴散到頭部和面部12。具體來說,它可能涉及: 這種反射痛模式可能模仿其他疾病,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或耳部感染,因此需要仔細鑑別診斷。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診斷 要確診胸鎖乳突肌激痛點,需要進行以下檢查: 理學檢查 物理治療師physio或醫生會對胸鎖乳突肌進行觸診,尋找壓痛點和繃緊區13。他們還會評估頸部的活動度、肌肉力量和姿勢異常。 影像學檢查 儘管激痛點本身無法在影像學檢查中直接顯示,但X光、CT或MRI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頸部和頭部疼痛的疾病,如頸椎病變或腫瘤14。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治療方法 一旦診斷出胸鎖乳突肌激痛點,以下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緩解症狀: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治療激痛點的首選方法之一。它可以包括: 手法治療 物理治療師會使用特定的手法,如深層按摩、壓力釋放或肌筋膜鬆動術,來鬆解激痛點並促進血液循環15。 拉伸運動 針對胸鎖乳突肌的拉伸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韌性,緩解肌肉過度收縮16。這些運動可以由物理治療師指導,也可以在家自行進行。 矯正姿勢 糾正不良姿勢,如低頭或斜頸,可以減輕胸鎖乳突肌的壓力,預防激痛點的形成17。物理治療師可以教你如何維持正確的頭頸部位置。 衝擊波治療 衝擊波治療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它利用高能聲波刺激激痛點,產生以下效果: 衝擊波治療的原理 衝擊波可以增加激痛點局部的血流,加速新陳代謝,促進肌肉修復18。它還可能干擾疼痛信號的傳導,產生鎮痛效果19。 衝擊波治療的優點 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衝擊波治療具有無創、無痛、療程短等優點20。它通常只需要進行幾次治療,每次約15-20分鐘,即可取得理想效果。

【胸鎖乳突肌2025】令人頭痛的激痛點? 胸鎖乳突肌的反射痛? 衝擊波可醫治嗎? Read More »

【激痛點2025】什麼是激痛點(Trigger Points)? 跟Referred Pain有什麼關係? 衝擊波可醫治嗎?

疼痛,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常客。據統計,香港約有40%的成年人曾經歷過肌肉骨骼疼痛。其中,激痛點(Trigger Points)是最常見的疼痛來源之一。儘管如此,許多人對激痛點仍然知之甚少。那麼,什麼是激痛點?它與Referred Pain又有何關聯?面對頑固的激痛點,我們該如何治療和預防呢? 激痛點是什麼? 「激痛點」這個名詞,最早由美國醫生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她將激痛點定義為:「肌肉中高度敏感的局部點,觸壓時會引起局部和遠端的疼痛。」 激痛點的定義 從解剖學角度來看,激痛點是肌肉內的一個高度敏感點,通常位於肌肉的中心或附著點。這個敏感點可以是一個小結節,也可以是一條繃帶狀的肌纖維。當這個點被觸壓時,會引起明顯的局部疼痛,有時還會出現referred pain(遠端疼痛)。 激痛點的成因 激痛點的形成原因複雜,目前尚無定論。但以下幾個因素被認為與激痛點的發生密切相關: 激痛點的症狀 激痛點的症狀因人而異,但總體來說,疼痛是最常見的表現。 局部疼痛 激痛點所在的肌肉,通常會出現局部疼痛。這種疼痛可以是鈍痛、酸痛或刺痛,常伴有壓痛。患者可能會感到肌肉「硬梆梆」或「結塊」,活動受限。 referred pain referred pain是激痛點的一個特殊症狀,指的是疼痛發生在遠離激痛點的部位。 referred pain的定義 referred pain,也稱為「遠端疼痛」或「投射性疼痛」,是指疼痛出現在遠離實際病變部位的現象。例如,心肌梗塞時的左臂疼痛,就是一種referred pain。 referred pain的機制 referred pain的產生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假說: 在激痛點的referred pain中,常見的投射部位包括頭部、頸部、肩部、手臂等。referred pain可能比局部疼痛更加難以忍受。 觸痛點 除了自發性疼痛外,激痛點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觸痛點。觸痛點是指在肌肉的某個點上,輕輕觸壓就會引起明顯的局部疼痛。這個點通常與激痛點重合。觸痛點對診斷激痛點具有重要意義。 激痛點的診斷 激痛點的診斷主要依靠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理學檢查 理學檢查是診斷激痛點的金標準。醫生會手法觸診肌肉,尋找觸痛點和緊繃帶。同時,還會評估肌肉的柔韌性、關節活動度等。某些特定的診斷標準,如jump sign(觸壓時患者會感到明顯的疼痛並產生閃避反應)等,對診斷激痛點也有參考價值。 超聲波檢查 超聲波檢查是一種無創、實時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在超聲圖像上,激痛點通常表現為肌肉內的局部低回聲區,周圍有高回聲的纖維化組織。超聲引導下的激痛點注射治療,已經成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 激痛點的治療方法 激痛點的治療應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症狀嚴重程度、併發症等因素,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治療激痛點的首選方法,其目的是放鬆肌肉、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衝擊波治療 體外衝擊波治療(ESWT)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療法,它利用聚焦的高能聲波,作用於肌肉組織,可加速軟組織的修復。 衝擊波治療的原理 ESWT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衝擊波治療的優勢 與傳統的物理治療方法相比,ESWT具有以下優勢: 當然,ESWT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和不良反應,如懷孕、惡性腫瘤、出血性疾病等,需要謹慎選擇。 激痛點按壓放鬆 激痛點按壓放鬆(Trigger Point Pressure

【激痛點2025】什麼是激痛點(Trigger Points)? 跟Referred Pain有什麼關係? 衝擊波可醫治嗎? Read More »

【生骨刺2025】什麼是骨刺? 生骨刺可打衝擊波嗎? 物理治療

骨刺,這個聽起來有點「刺痛」的名詞,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據統計,香港約有30%的中老年人受到骨刺的困擾。這種病症不僅會引起疼痛,還可能影響日常活動。那麼,究竟什麼是骨刺?它有哪些症狀表現?面對骨刺,我們又該如何治療和預防呢? 骨刺是什麼? 騰訊醫典將骨刺定義為:「骨質突出的增生物,多發生在骨骼的邊緣或關節面上。」簡單來說,骨刺就是骨頭表面長出的「尖刺」或「鉤狀物」。 骨刺的定義 骨刺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某些骨骼和關節疾病的併發症狀。當骨骼和軟骨受到長期的壓力或刺激時,骨細胞就會被活化,開始增生並沉積鈣質,最終形成骨質的突起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刺」。 骨刺的成因 骨刺的形成原因複雜,常見的誘因包括: 骨刺的症狀 骨刺的症狀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疼痛和功能障礙是最常見的表現。 常見的骨刺部位 脊椎骨刺 脊椎是骨刺的好發部位,尤其是頸椎和腰椎。脊椎骨刺可壓迫神經根,引起放射性疼痛、麻木或肌肉無力。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大小便失禁。 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多發生在足底筋膜的附著處。患者通常會感到足跟劇痛,晨起時尤為明顯。行走和跑跑時,疼痛會加劇。 膝關節骨刺 膝關節骨刺常見於膝關節炎患者。主要症狀包括膝蓋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上下樓梯或久坐起身時,疼痛感會加重。 骨刺的併發症 如果骨刺壓迫到神經或血管,可能會引起一系列併發症,如: 骨刺的診斷 骨刺的診斷主要依靠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身體檢查 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症狀、病史,並對疼痛部位進行觸診、叩診,以評估骨刺的位置和程度。必要時還會進行神經學檢查,以排除神經壓迫等併發症。 影像學檢查 X光是診斷骨刺的首選影像學方法。在X光片上,骨刺通常表現為骨質的尖銳突起。CT和MRI可提供更詳細的影像資訊,有助於了解骨刺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骨刺的治療方法 骨刺的治療應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來說,保守治療是首選,只有在保守治療無效時才考慮手術。 保守治療 休息和冰敷 對於急性期的骨刺,首先要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動,給患處適度休息。同時,可以用冰袋冷敷患處,每次15-20分鐘,每天3-4次,以減輕疼痛和腫脹。 藥物治療 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NSAIDs)是緩解骨刺疼痛的常用藥物,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對於重度疼痛,醫生可能會開具短期的阿片類止痛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在骨刺的保守治療中佔據重要地位。常用的物理治療方法包括: 衝擊波治療 體外衝擊波治療(ESWT)是一種新興的骨刺治療技術。它利用高能聲波刺激骨刺部位,可加速軟組織愈合,緩解疼痛。臨床研究表明,ESWT對於足跟骨刺和網球肘等疾病的療效優於傳統物理治療。 超聲波治療 超聲波治療利用高頻聲波產生熱效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痙攣,從而緩解骨刺引起的疼痛。治療時間一般為5-10分鐘,需連續治療2-4周。 運動治療 運動治療可幫助患者恢復關節活動度,增強周圍肌肉力量,減輕骨刺的應力負荷。常見的運動項目包括拉伸、肌力訓練、關節鬆動等。運動處方需由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 手術治療 當保守治療無法控制骨刺症狀時,醫生可能會建議手術治療。傳統的骨刺手術是在局麻或全麻下,切除突出的骨贅,必要時還會進行關節清理或重建。 近年來,微創技術在骨刺手術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關節鏡微創手術只需在關節周圍切開數個小切口,即可借助關節鏡和特殊器械完成骨刺切除。與開放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 預防骨刺的方法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採取以下措施有助於降低骨刺的發生風險: 維持健康體重 肥胖會加重關節的負擔,加速軟骨的磨損,從而誘發骨刺。因此,保持健康體重對預防骨刺至關重要。建議通過合理飲食和適度運動,將BMI控制在18.5-23.9的正常範圍內。 避免過度負荷 無論是工作還是運動,都要避免關節和肌腱的過度負荷。如果需要長時間站立或重複同一動作,應每隔30-60分鐘休息一次,或經常變換姿勢。選擇運動鞋時,應以支撐性和緩震性能好的品牌為主。 定期伸展運動 伸展運動可以增加關節的柔韌性,緩解肌肉的緊張,減少骨刺的發生風險。建議每天進行10-15分鐘的伸展運動,重點放在易出現骨刺的部位,如頸部、腰部、膝關節等。 常見問題 問題1:骨刺一定要手術嗎? 並非所有的骨刺都需要手術治療。如果骨刺不太大,症狀輕微,可以通過藥物、物理治療等保守方法緩解。只有當保守治療無效,骨刺影響到日常生活質量時,才考慮手術切除。 問題2:衝擊波治療骨刺有副作用嗎? 體外衝擊波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療法,總體來說安全性較高。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局部疼痛、腫脹、皮下出血等,這些症狀通常在治療後1-2天內會自行緩解。嚴重的並發症,如骨折、神經損傷等極為罕見。

【生骨刺2025】什麼是骨刺? 生骨刺可打衝擊波嗎? 物理治療 Read More »

【鵝掌肌腱炎2025】3招治療鵝足滑囊炎|物理治療|衝擊波幫到你嗎?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因為久站、久走或運動不當而飽受鵝掌肌腱炎之苦。根據統計,香港約有10%的成年人曾經歷過鵝掌肌腱炎的困擾。這種疼痛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行動不便。那麼,究竟什麼是鵝掌肌腱炎?它和鵝足滑囊炎有何不同?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又該如何治療和預防呢? 什麼是鵝掌肌腱炎? 鵝掌肌腱炎(Pes Anserine Bursitis),是指位於膝蓋內側的鵝掌肌腱發炎,導致局部出現疼痛、腫脹和壓痛的症狀。鵝掌肌包括股薄肌、半腱肌和縫匠肌,它們的肌腱匯集在膝關節內側,形似鵝掌,因此得名。 鵝掌肌腱炎的成因 鵝掌肌腱炎的成因複雜,常見的誘因包括: 鵝掌肌腱炎的症狀 鵝掌肌腱炎的典型症狀包括: 鵝掌肌腱炎 vs 鵝足滑囊炎 儘管鵝掌肌腱炎和鵝足滑囊炎的症狀非常相似,但它們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兩者的異同 相同點: 不同點: 兩者的診斷方法 要鑑別鵝掌肌腱炎和鵝足滑囊炎,醫生通常會採取以下診斷方法: 鵝掌肌腱炎的治療方法 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鵝掌肌腱炎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得到緩解。以下是三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治療鵝掌肌腱炎的首選方法,它可以幫助減輕疼痛、消除炎症、恢復關節功能。常用的物理治療手段包括: 衝擊波治療 衝擊波治療利用高能聲波刺激患處,促進組織愈合和血液循環。研究表明,衝擊波治療可以顯著緩解鵝掌肌腱炎的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一個療程通常需要進行3-6次治療,每次間隔3-7天。 超聲波治療 超聲波治療利用高頻聲波產生熱效應,增加局部血流,加速炎症的吸收。同時,超聲波還能深入肌腱組織,改善組織彈性和韌性。治療時間一般為5-10分鐘,需連續治療數周才能看到明顯效果。 運動治療 運動治療是物理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針對性的練習來改善肌力、關節穩定性和柔韌性。常見的運動包括: 除了上述運動,醫生或物理治療師還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設計個性化的訓練計劃。 藥物治療 對於疼痛較為嚴重的患者,醫生可能會開具口服或外用的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萘普生等。這些藥物能夠快速緩解症狀,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引起胃腸道不適等副作用。 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如可的松或曲安奈德。類固醇能夠強力抑制炎症反應,但頻繁注射可能導致肌腱變性或破裂的風險。 手術治療 對於頑固性鵝掌肌腱炎,如經過數月的保守治療仍無明顯改善,醫生可能會建議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是清除發炎的滑囊、修復受損的肌腱,必要時還會進行肌腱鬆解或重建。 微創手術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技術,它只需在膝關節內側切開數個小切口,即可借助關節鏡完成手術操作。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微創手術的優勢包括:出血少、恢復快、併發症風險低等。 預防鵝掌肌腱炎的方法 預防勝於治療。為了降低鵝掌肌腱炎的發生風險,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避免重複性動作 盡量減少重複、單調的下肢活動,如長時間爬樓梯、深蹲等。如果工作需要長期站立,應每隔30-60分鐘就換個姿勢,或原地踏步以緩解肌肉疲勞。 維持正確的姿勢 無論是走路、跑步還是其他運動,都要注意保持膝關節的正確對位。避免膝蓋內扣或外翻,減少關節的異常磨損。必要時可以使用膝關節護具或鞋墊來幫助穩定關節。 定期伸展運動 每天堅持進行下肢的拉伸運動,特別是在運動前後。伸展有助於改善肌肉和肌腱的柔韌性,預防肌腱的過度緊張和撕裂。可以重點拉伸大腿內側、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等容易緊繃的肌群。 常見問題 問題1:鵝掌肌腱炎需要休息多長時間? 鵝掌肌腱炎的恢復時間因人而異,通常需要4-8周。在此期間,應儘量避免加重膝關節負擔的活動,但也不宜完全禁止下肢運動,以免肌肉萎縮。日常可以進行輕微的關節活動和肌力訓練,以保持功能。 問題2:冰敷還是熱敷更適合鵝掌肌腱炎? 在急性發炎期(疼痛明顯、腫脹嚴重),應以冰敷為主,每次15-20分鐘,每天3-4次。冰敷有助於減輕疼痛、消除腫脹。隨著症狀好轉,可以改為熱敷,每次20-30分鐘,每天2-3次。熱敷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的吸收。 問題3:鵝掌肌腱炎會復發嗎? 鵝掌肌腱炎確實有一定的復發風險,尤其是在治療不徹底或過早回到劇烈活動的情況下。為了降低復發風險,患者應在症狀完全消失後再逐步恢復運動,同時要注意糾正不良的生物力學因素,如扁平足、O型腿等。 問題4:鵝掌肌腱炎可以自行恢復嗎? 輕度的鵝掌肌腱炎通常可以通過休息、冰敷等方法自行緩解。但如果症狀持續數周或不斷加重,就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診治。某些情況下,鵝掌肌腱炎可能是其他膝關節疾病的表現,如半月板損傷、膝關節炎等,需要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問題5:鵝掌肌腱炎會引起併發症嗎? 如果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鵝掌肌腱炎一般不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但如果長期忽視或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肌腱的慢性損傷、關節功能障礙等問題。此外,類固醇注射也可能引起肌腱斷裂、感染等罕見但嚴重的併發症。 結論

【鵝掌肌腱炎2025】3招治療鵝足滑囊炎|物理治療|衝擊波幫到你嗎? Read More »

【盤骨前傾2025】4招治療假肚腩|糾正盤骨傾斜下交叉綜合症|物理治療

盤骨前傾:2024年最新治療方法及預防指南 你是否經常感到腰痛不適?或者發現自己的腹部看起來比實際更突出?這些問題可能與盤骨前傾有關。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盤骨前傾的問題,並為你提供2024年最新的治療方法和預防指南。 什麼是盤骨前傾? 盤骨前傾的定義 盤骨前傾是一種常見的姿勢問題,指的是盆骨向前傾斜的狀態。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盆骨應該保持在一個相對中立的位置。但當盆骨過度前傾時,就會導致一系列的身體問題。 盤骨前傾的常見症狀 盤骨前傾可能會引起以下症狀: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些症狀,很可能就是盤骨前傾在作怪。 盤骨前傾的原因 要有效治療盤骨前傾,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其成因。以下是幾個主要的原因: 生活習慣因素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常常是導致盤骨前傾的罪魁禍首。長時間坐辦公室、缺乏運動、不良姿勢等,都可能引起盤骨前傾。 肌肉失衡 盤骨前傾常常與肌肉失衡有關。例如,髖屈肌過緊而臀肌和腹肌較弱,就可能導致盤骨前傾。 先天因素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有盤骨前傾的傾向。不過,即使是先天因素,通過正確的物理治療和運動也能夠改善。 盤骨前傾與下交叉綜合症的關係 下交叉綜合症的定義 下交叉綜合症是一種常見的肌肉失衡狀態,與盤骨前傾密切相關。它通常表現為: 盤骨前傾如何導致下交叉綜合症 盤骨前傾可能是下交叉綜合症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盤骨前傾時,會導致: 這些變化正是下交叉綜合症的典型特徵。因此,治療盤骨前傾對於改善下交叉綜合症至關重要。 4招治療盤骨前傾的物理治療方法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2024年最新的盤骨前傾治療方法。以下是四種有效的物理治療(physio)技巧: 1. 核心肌群強化運動 強化核心肌群是改善盤骨前傾的關鍵。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核心訓練動作: 2. 臀肌訓練 強化臀肌可以幫助穩定盆骨,減少前傾。試試這些臀肌訓練: 3. 髖屈肌拉伸 緊張的髖屈肌是盤骨前傾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拉伸動作: 4. 姿勢矯正技巧 改善日常姿勢對於長期改善盤骨前傾至關重要: 記住,這些物理治療方法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看到效果。建議在專業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動作正確,避免受傷。 預防盤骨前傾的日常習慣 除了上述的治療方法,培養良好的日常習慣也能有效預防盤骨前傾: 正確的坐姿和站姿 適當的運動計劃 ergonomic工作環境的重要性 結論 盤骨前傾雖然是一個常見問題,但通過正確的物理治療方法和日常習慣改善,是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的。記住,改善盤骨前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毅力。如果你持續感到不適,建議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幫助。 常見問題解答 了解盤骨前傾及其影響 什麼是盤骨前傾? 盤骨前傾是一種姿勢不良情況,當骨盆向前傾斜時,導致下背部曲度增加。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你的姿態,還可能引發下交叉綜合症,讓你感到不適。 下交叉綜合症的症狀 下交叉綜合症常見於因盤骨前傾而產生的肌肉不平衡。前側的腰大肌過於緊張,後側的臀大肌和腹肌則過於鬆弛,這種不平衡會導致下背痛和假肚腩。 假肚腩的成因 假肚腩並不是因為脂肪,而是因為姿勢不良導致腹部突出。當盤骨前傾時,腹部肌肉無法正常收縮,讓腹部看起來像是有脂肪堆積。 盤骨前傾的原因 久坐生活方式 久坐會導致髖屈肌緊張,進而引發盤骨前傾。這是因為長時間坐著會讓髖屈肌縮短,影響骨盆的位置。

【盤骨前傾2025】4招治療假肚腩|糾正盤骨傾斜下交叉綜合症|物理治療 Read More »

【高爾夫球肘2025】5招根治|手肘痛不一定是網球肘|衝擊波物理治療怎樣醫治?

高爾夫是一項受歡迎的運動,但長期參與可能導致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高爾夫球肘。本文將深入探討高爾夫球肘的症狀、成因,以及最新的治療方法,特別是物理治療和創新的衝擊波療法。無論你是高爾夫愛好者還是受困於手肘疼痛的人士,這篇文章都將為你提供寶貴的資訊和實用的建議。 認識高爾夫球肘 什麼是高爾夫球肘? 高爾夫球肘,醫學上稱為內上髁炎,是一種常見的上肢重複性勞損傷害。它主要影響手肘內側,造成疼痛和不適。雖然名為高爾夫球肘,但這種傷害並不限於高爾夫球運動員。 高爾夫球肘與網球肘的區別 很多人常常混淆高爾夫球肘和網球肘。雖然兩者都是手肘疼痛的常見原因,但它們的位置和受影響的肌肉群不同。高爾夫球肘影響手肘內側,而網球肘則影響手肘外側。了解這一區別對於正確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高爾夫球肘的常見症狀 高爾夫球肘的典型症狀包括: 如果你經常感受到這些症狀,可能是高爾夫球肘的徵兆。及早識別和處理這些症狀對於防止傷害惡化至關重要。 高爾夫球肘的成因 了解高爾夫球肘的成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治療這種傷害。以下是幾個主要的成因: 運動因素 顧名思義,高爾夫運動是導致高爾夫球肘的主要原因之一。反覆揮桿動作會對手肘內側的肌腱造成壓力,尤其是當技術不正確或過度使用時。然而,其他涉及類似動作的運動,如羽毛球、乒乓球等,也可能引起高爾夫球肘。 職業相關因素 某些職業也可能增加患高爾夫球肘的風險。例如,木工、水管工、園丁等需要頻繁使用手腕和前臂的職業,都可能導致這種傷害。長時間使用電腦鍵盤和滑鼠的辦公室工作者也可能受到影響。 年齡與生理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肌腱變得不如從前靈活,更容易受傷。此外,某些解剖學特徵或先天條件也可能增加患高爾夫球肘的風險。例如,前臂肌肉力量不平衡或關節柔韌性不足的人更容易受到影響。 5招根治高爾夫球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如何有效治療和預防高爾夫球肘。以下是五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正確的運動技巧 無論是打高爾夫還是進行其他運動,正確的技巧都是預防傷害的關鍵。考慮請教專業教練,學習正確的揮桿姿勢和技巧。正確的動作可以減少對手肘的壓力,降低受傷風險。 2. 肌力訓練與伸展運動 強化前臂肌肉和增加柔韌性可以幫助預防高爾夫球肘。以下是幾個簡單的練習: 3. 使用合適的裝備 選擇合適的球桿和其他裝備對預防高爾夫球肘至關重要。確保你的球桿長度、重量和握把尺寸都適合你。考慮使用防震握把或特製的高爾夫球肘護具,這些可以幫助減輕手肘的壓力。 4. 冰敷與熱敷交替療法 在出現症狀初期,可以採用冰敷來減少炎症和疼痛。每次冰敷15-20分鐘,每天2-3次。隨著症狀改善,可以轉為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和癒合。冰敷和熱敷的交替使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5. 專業物理治療 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就應該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幫助。物理治療師可以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包括手動治療、運動療法和可能的儀器治療。 物理治療:高爾夫球肘的關鍵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在高爾夫球肘的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個全面的物理治療計劃不僅能緩解症狀,還能幫助預防未來的傷害。 傳統物理治療方法 傳統的物理治療方法包括: 創新治療:衝擊波療法 近年來,衝擊波療法在治療高爾夫球肘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種創新的非侵入性治療方法正在改變高爾夫球肘的治療方式。 衝擊波療法的原理 衝擊波療法利用高能量聲波傳遞到受傷部位。這些聲波能夠: 衝擊波療法的效果 研究表明,衝擊波療法在治療高爾夫球肘方面效果顯著: 許多患者在接受衝擊波治療後,症狀得到迅速改善,部分人甚至可以在幾週內重返運動場。 衝擊波療法的過程 典型的衝擊波治療過程如下: 一般來說,患者需要接受3-5次治療,每週一次,以達到最佳效果。 預防高爾夫球肘的建議 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以下是一些預防高爾夫球肘的實用建議: 結論 高爾夫球肘雖然常見,但並非不可避免或無法治癒。通過正確的預防措施、及時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大多數人都能夠有效控制症狀,甚至完全康復。物理治療,特別是創新的衝擊波療法,為高爾夫球肘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記住,早期干預往往能夠帶來最佳的治療效果。如果你懷疑自己患有高爾夫球肘,不要猶豫,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 常見問題解答 高爾夫球肘與網球肘的區別 高爾夫球肘的症狀

【高爾夫球肘2025】5招根治|手肘痛不一定是網球肘|衝擊波物理治療怎樣醫治? Read More »

【重陽節2025】登山拜山的五個常見傷患|衝擊波物理治療怎樣醫治?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極具特色的一天,登高望遠、拜祭祖先是這個節日的重要習俗。隨著2024年重陽節的臨近,許多香港市民都開始計劃登山拜山活動。然而,在享受登山樂趣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可能遇到的健康風險。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登山拜山時常見的五大傷患,以及如何運用先進的衝擊波物理治療(physio)方法來有效治療這些傷患。 重陽節登山拜山的傳統與意義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又稱「九九重陽」,定於農曆九月初九。「九」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陽數,重九更是被視為極陽之數,因此這一天被認為是祥和吉利的日子。 登高與拜祖先的習俗 登高望遠是重陽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之一。古人認為,登高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能夠驅邪避災。而在登高的同時,人們也會攜帶祭品,在山頂或高處祭拜祖先,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 登山拜山常見的五大傷患 雖然登山拜山是一項有益身心的活動,但如果準備不足或姿勢不當,很容易導致各種傷患。以下是五種最常見的登山傷患: 1. 踝關節扭傷 症狀與成因 踝關節扭傷是登山過程中最常見的傷害之一。當腳踝突然內翻或外翻時,就可能導致韌帶拉傷或撕裂。症狀包括疼痛、腫脹、瘀青,嚴重時甚至無法承重。 預防方法 2. 膝蓋疼痛 常見原因 長時間的上下山運動會給膝關節帶來巨大壓力,特別是下山時的衝擊力更大。常見的膝蓋問題包括髕骨軟化症、髂脛束綜合征等。 如何保護膝蓋 3. 肌肉拉傷 易受傷的肌群 在登山過程中,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大腿後側的腘綱肌以及小腿的比目魚肌最容易受傷。 拉傷的預防 4. 腰背痛 背痛的誘因 長時間的登山活動可能導致腰背肌肉疲勞,特別是如果背包過重或姿勢不正確,更容易引發腰背疼痛。 正確的登山姿勢 5. 水泡和擦傷 形成原因 長時間行走,特別是在潮濕或不合腳的鞋子中,容易導致腳部產生水泡或擦傷。 預防和處理方法 衝擊波物理治療:創新的康復方案 在介紹完常見的登山傷患後,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運用先進的衝擊波物理治療來解決這些問題。 什麼是衝擊波治療? 衝擊波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方法,利用高能量聲波穿透人體軟組織,刺激細胞活化和再生,從而達到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環的效果。 衝擊波治療的原理 衝擊波通過產生微小的氣泡來刺激組織,這些氣泡在組織中爆裂,產生能量,促進新血管生成和組織修復。同時,衝擊波還可以刺激神經末梢,達到止痛效果。 適用於哪些登山傷患? 衝擊波治療特別適用於治療以下登山相關的傷患: 衝擊波物理治療的優勢 非侵入性和快速見效 與傳統的手術治療相比,衝擊波治療無需切開皮膚,減少了感染風險和恢復時間。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即可感受到疼痛緩解。 針對性強,治療精準 衝擊波可以精確定位到受傷部位,不會對周圍健康組織造成損傷。這種精準性使得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促進自然癒合過程 衝擊波通過刺激身體的自然修復機制,促進受傷組織的再生和修復,達到長期的治療效果。 如何為重陽節登山做好準備 為了減少登山拜山時受傷的風險,事先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合適的裝備選擇 體能訓練建議 安全須知 結論 重陽節登山拜山是一項富有文化意義的活動,但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健康風險。通過了解常見的登山傷患,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可以更好地享受這個傳統節日。而對於已經發生的傷害,衝擊波物理治療提供了一種高效、無創的治療選擇。讓我們在享受登高望遠、緬懷先人的同時,也不忘關注自身的健康與安全。

【重陽節2025】登山拜山的五個常見傷患|衝擊波物理治療怎樣醫治? Read More »

【巴黎奧運2024】羽毛球選手的五大常見傷患及衝擊波物理治療

隨著巴黎奧運2024的腳步越來越近,全世界的羽毛球愛好者都翹首以待,期待看到精彩絕倫的比賽。然而,在這項高強度、高技巧的運動背後,選手們面臨著各種身體傷患的風險。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羽毛球運動中的五大常見傷患,以及如何運用先進的衝擊波物理治療(physio)技術來治療這些傷患。 1. 巴黎奧運2024與羽毛球運動 1.1 奧運會中的羽毛球項目 羽毛球自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以來,一直是奧運會中備受關注的運動之一。在即將到來的巴黎奧運2024中,羽毛球比賽將繼續吸引全球目光。比賽項目包括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以及混合雙打,共計五個項目的金牌角逐。 1.2 羽毛球運動對身體的要求 羽毛球是一項需要全身協調的運動,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求極高。它需要運動員具備: 正是因為這些高強度的身體要求,羽毛球運動員常常面臨各種運動傷害的風險。 2. 羽毛球運動員的五大常見傷患 2.1 肩袖撕裂 肩袖是由四塊肌肉組成的結構,對於羽毛球運動員的揮拍動作至關重要。反覆的高舉手臂動作可能導致肩袖肌腱的磨損和撕裂。症狀包括: 2.2 網球肘 儘管名為”網球肘”,但這種傷病在羽毛球運動員中也十分常見。它是由於前臂伸肌腱的過度使用引起的。症狀包括: 2.3 膝蓋韌帶損傷 羽毛球運動中的急停、轉身和跳躍動作,都給膝蓋帶來巨大壓力,容易導致韌帶損傷。常見的包括前十字韌帶(ACL)和內側副韌帶(MCL)損傷。症狀包括: 2.4 腳踝扭傷 快速的側向移動和突然的方向改變,使得腳踝扭傷成為羽毛球運動員最常見的傷害之一。症狀包括: 2.5 下背痛 長時間保持彎腰姿勢和反覆的旋轉動作,容易引起下背部肌肉勞損和椎間盤問題。症狀包括: 3. 衝擊波物理治療簡介 3.1 什麼是衝擊波治療? 衝擊波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方法,通過將高能量聲波傳導入受傷組織來促進癒合。這種治療方法最初用於碎石,後來被發現對軟組織損傷也有顯著效果。 3.2 衝擊波治療的原理 衝擊波治療的原理主要包括: 3.3 衝擊波治療的優勢 相比傳統的物理治療方法,衝擊波治療具有以下優勢: 4. 衝擊波物理治療如何治療羽毛球常見傷患 4.1 治療肩袖撕裂 對於肩袖撕裂,衝擊波治療可以: 治療過程通常需要3-5次,每次間隔5-7天。 4.2 緩解網球肘 衝擊波治療對網球肘的效果尤為顯著: 大多數患者在4-6次治療後會感受到明顯改善。 4.3 修復膝蓋韌帶損傷 對於膝蓋韌帶損傷,衝擊波治療可以: 通常需要6-8次治療,配合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顯著提高恢復效果。 4.4 加速腳踝扭傷恢復 衝擊波治療對腳踝扭傷的治療效果包括:

【巴黎奧運2024】羽毛球選手的五大常見傷患及衝擊波物理治療 Read More »

😨限時$299|科研治痛|專業檢查|衝擊波|針灸|營業至10pm🌝衝擊波竟然不加錢?!😨

X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