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鎖乳突肌2024】令人頭痛的激痛點? 胸鎖乳突肌的反射痛? 衝擊波可醫治嗎?

甚麼是胸鎖乳突肌?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當你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時,突然感到頸部一陣劇痛,甚至頭痛得要命?這很可能是由於你的胸鎖乳突肌出現了激痛點!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這個重要的肌肉。

胸鎖乳突肌的解剖學

胸鎖乳突肌是我們頸部最顯著且最強壯的肌肉之一。它由兩個肌腹組成:鎖骨頭(鎖骨部)和胸骨頭(胸骨部),它們共同起源於鎖骨和胸骨,然後向上延伸,止於乳突和顱底1

胸鎖乳突肌的功能

胸鎖乳突肌主要負責頭部的屈曲、旋轉和側屈運動2。當你點頭、轉頭或將耳朵靠向肩膀時,都需要胸鎖乳突肌的參與。此外,它還參與了呼吸、吞嚥和發聲等重要功能3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成因

儘管胸鎖乳突肌如此強大,但它也容易出現激痛點。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成因:

姿勢不良

長時間低頭、斜頸或其他不良姿勢可能導致胸鎖乳突肌過度拉伸或縮短,從而形成激痛點4。現代人經常低頭使用電子設備,這無疑增加了患激痛點的風險。

肌肉過度使用

過度或重複使用胸鎖乳突肌也可能導致激痛點的形成5。例如,長時間打電話夾著電話、頻繁轉頭或劇烈運動都可能引起激痛點

頸部創傷

頸部外傷,如鞭打損傷或直接撞擊,可能損害胸鎖乳突肌,導致激痛點的出現6。這些創傷會引起肌肉纖維的斷裂和炎症反應,從而形成激痛點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症狀

那麼,胸鎖乳突肌激痛點會引起哪些不適呢?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典型症狀:

頸部疼痛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最常見的症狀是頸部疼痛,尤其是在肌肉的起止點和周圍區域7。這種疼痛可能是鈍痛、酸痛或刺痛,有時甚至會限制頸部的活動。

頭痛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還可能引起頭痛,特別是在以下兩種類型:

張力型頭痛

張力型頭痛通常表現為頭部兩側的鈍痛或緊縮感,就像戴了一個緊箍咒一樣8。這種頭痛與胸鎖乳突肌的過度收縮有關。

偏頭痛

偏頭痛則呈現為單側、搏動性的頭痛,常伴有噁心、嘔吐和對光線或聲音敏感9胸鎖乳突肌激痛點可能是誘發偏頭痛的一個重要因素。

耳痛和耳鳴

由於胸鎖乳突肌與頸部的感覺神經有著密切聯繫,其激痛點有時會引起耳痛和耳鳴10。這些症狀可能與胸鎖乳突肌反射痛有關。

胸鎖乳突肌的反射痛模式

說到反射痛,這是激痛點的一個重要特徵。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

反射痛的定義

反射痛是指痛覺不僅局限於激痛點所在的肌肉,還可能擴散到其他部位11。這是由於激痛點刺激了周圍的感覺神經,引起了更廣泛的疼痛感。

胸鎖乳突肌反射痛的分佈

胸鎖乳突肌反射痛通常沿著肌肉的走向,向上擴散到頭部和面部12。具體來說,它可能涉及:

  • 顳部和額部(引起頭痛)
  • 眼眶周圍(引起眼痛或眼睛疲勞)
  • 耳朵和下頜(引起耳痛、耳鳴或張口困難)
  • 肩部和上背部(引起肩痛或背痛)

這種反射痛模式可能模仿其他疾病,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或耳部感染,因此需要仔細鑑別診斷。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診斷

要確診胸鎖乳突肌激痛點,需要進行以下檢查:

理學檢查

物理治療師physio或醫生會對胸鎖乳突肌進行觸診,尋找壓痛點和繃緊區13。他們還會評估頸部的活動度、肌肉力量和姿勢異常。

影像學檢查

儘管激痛點本身無法在影像學檢查中直接顯示,但X光、CT或MRI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頸部和頭部疼痛的疾病,如頸椎病變或腫瘤14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治療方法

一旦診斷出胸鎖乳突肌激痛點,以下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緩解症狀: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治療激痛點的首選方法之一。它可以包括:

手法治療

物理治療師會使用特定的手法,如深層按摩、壓力釋放或肌筋膜鬆動術,來鬆解激痛點並促進血液循環15

拉伸運動

針對胸鎖乳突肌的拉伸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韌性,緩解肌肉過度收縮16。這些運動可以由物理治療師指導,也可以在家自行進行。

矯正姿勢

糾正不良姿勢,如低頭或斜頸,可以減輕胸鎖乳突肌的壓力,預防激痛點的形成17物理治療師可以教你如何維持正確的頭頸部位置。

衝擊波治療

衝擊波治療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它利用高能聲波刺激激痛點,產生以下效果:

衝擊波治療的原理

衝擊波可以增加激痛點局部的血流,加速新陳代謝,促進肌肉修復18。它還可能干擾疼痛信號的傳導,產生鎮痛效果19

衝擊波治療的優點

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衝擊波治療具有無創、無痛、療程短等優點20。它通常只需要進行幾次治療,每次約15-20分鐘,即可取得理想效果。

其他治療方法

除了物理治療衝擊波治療,其他可能有助於緩解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方法包括:

  • 熱敷或冷敷
  • 針灸
  • 藥物治療(如非甾體類消炎藥或肌肉鬆弛劑)
  • 生物反饋療法

預防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方法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以下是一些預防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小貼士:

維持良好姿勢

保持頭頸部的正確對齊,避免長時間低頭或斜頸21。在使用電子設備時,將屏幕提高到與眼睛齊平的位置,減少頸部的壓力。

定期放鬆和拉伸

每天花一些時間放鬆和拉伸胸鎖乳突肌,可以緩解肌肉緊張,預防激痛點的形成22。你可以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學習正確的技巧。

避免過度使用胸鎖乳突肌

儘量避免長時間打電話夾著電話,或進行其他可能過度使用胸鎖乳突肌的活動23。如果必須進行這些活動,要記得定期休息和放鬆。

常見問題

問題1:胸鎖乳突肌激痛點會自行消失嗎?

儘管某些激痛點可能會自行緩解,但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不及時治療,激痛點可能會持續存在並造成慢性疼痛24。因此,建議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或醫療干預。

問題2:衝擊波治療有副作用嗎?

衝擊波治療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引起短暫的皮膚發紅、腫脹或不適25。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治療後很快消失。

問題3:我應該多久做一次拉伸運動?

建議每天至少進行一次胸鎖乳突肌的拉伸運動,每次持續15-30秒,重複3-5次26。你可以在早上起床後、久坐後或感到肌肉緊張時進行拉伸。

問題4:物理治療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物理治療的療程因人而異,取決於激痛點的嚴重程度和個人對治療的反應。一般來說,可能需要進行數週的治療,每週1-2次27。遵循物理治療師的建議非常重要。

問題5:我可以同時接受多種治療方法嗎?

是的,結合多種治療方法通常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28。例如,你可以在接受物理治療的同時,使用衝擊波治療,並在家進行拉伸運動。但在開始任何治療之前,請務必諮詢你的物理治療師或醫生。

結論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它可能導致頑固的頸部疼痛、頭痛和其他不適症狀。通過了解激痛點的成因、表現和治療方法,你可以更好地管理這一問題,改善生活質量。

如果你發現自己可能患有胸鎖乳突肌激痛點,不妨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幫助。通過針對性的治療,如手法治療、拉伸運動和衝擊波治療,你很可能會告別這個”頑疾”。

此外,不要忘記預防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姿勢,定期放鬆和拉伸,避免過度使用胸鎖乳突肌,你就可以減少激痛點的發生風險,擁有一個健康、無痛的頸肩。

讓我們一起對抗胸鎖乳突肌激痛點,向疼痛說再見!

H2: 胸鎖乳突肌的解剖學簡介

H3: 胸鎖乳突肌的位置與功能

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SCM)是位於頸部的兩塊主要肌肉之一,連接頭顱與鎖骨。這塊肌肉的主要功能包括協助頭部轉動、側屈以及前後傾。當你轉動頭部或者低頭看手機時,胸鎖乳突肌便在發揮作用。由於現代人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設備,這塊肌肉經常承受過多的壓力,容易引發問題。

H3: 為何胸鎖乳突肌如此重要?

胸鎖乳突肌不僅僅是負責頭部運動,它還與呼吸、姿勢保持有密切關聯。當這塊肌肉出現緊張或激痛點時,會影響整個肩頸區域,甚至導致頭痛、眩暈、耳鳴等症狀。因此,了解並維護胸鎖乳突肌的健康對日常生活的舒適性至關重要。

H2: 什麼是激痛點 (Trigger Points)?

H3: 激痛點的形成原因

激痛點(Trigger Points)是指肌肉內出現的局部緊張點,這些點會引發疼痛,甚至影響到其他部位。激痛點通常因肌肉過度使用、姿勢不良或外傷引起。在胸鎖乳突肌中,激痛點會導致頭痛、頸部僵硬,甚至影響到眼睛和耳朵的功能,這些症狀會大大降低生活質量。

H3: 胸鎖乳突肌常見的激痛點位置

胸鎖乳突肌的激痛點通常集中在肌肉的中上部。當這些點受到壓迫時,疼痛不僅局限於頸部,還會向頭部、眼睛周圍甚至下頜和耳朵區域輻射,這就是反射痛(Referred Pain)的特性。

H2: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症狀與影響

H3: 激痛點如何導致頭痛?

胸鎖乳突肌的激痛點常常被誤認為是普通的頭痛,然而,這種疼痛實際上是由肌肉內的緊張點引發,並通過神經傳導至頭部的其他區域。這類頭痛通常伴隨頸部僵硬,並且會影響肩膀和上背部的活動範圍。

H3: 反射痛 (Referred Pain) 的概念與胸鎖乳突肌的關聯

反射痛是一種由激痛點引起的疼痛,疼痛感覺並不局限在激痛點所在的區域,而是傳導至其他部位。胸鎖乳突肌的反射痛通常會擴散至頭部、耳朵和眼睛周圍,這使得胸鎖乳突肌的問題難以被及時診斷出來。

H2: 胸鎖乳突肌的反射痛模式 (Referred Pain Pattern)

H3: 常見的反射痛區域

胸鎖乳突肌的反射痛模式極為廣泛,最常見的區域包括頭部的一側、額頭、眼睛周圍以及耳朵後方。如果你經常感到這些部位的不明原因疼痛,很可能問題源自於胸鎖乳突肌的激痛點。

H3: 如何辨別胸鎖乳突肌引起的頭痛?

辨別胸鎖乳突肌的頭痛可以通過按壓頸部的肌肉來進行。如果你按壓胸鎖乳突肌時,感受到疼痛並且這種疼痛延伸至頭部某些區域,那麼很可能這些頭痛是由胸鎖乳突肌的激痛點引起的。

H2: 物理治療如何應對胸鎖乳突肌的問題?

H3: 物理治療中的手法治療

物理治療師通常會使用手法治療來放鬆胸鎖乳突肌。這包括深層組織按摩、觸壓點釋放和伸展運動。這些技術旨在減輕肌肉的緊張,促進血液循環,最終緩解疼痛。

H3: 物理治療中的運動指導

除了手法治療,物理治療師還會指導患者進行特定的頸部和肩部運動,以強化相關肌肉群並改善姿勢。這些運動可以有效預防激痛點的再次形成,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舒適度。

H2: 衝擊波治療 (Shockwave Therapy) 能否緩解胸鎖乳突肌的激痛點?

H3: 衝擊波治療的原理及應用

衝擊波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利用高頻聲波來刺激受損的肌肉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和加速組織修復。這種療法在治療胸鎖乳突肌的激痛點時非常有效,尤其是對於頑固的肌肉緊張和反射痛。

H3: 衝擊波治療的療效與案例

根據最新的研究,衝擊波治療能顯著減少激痛點引起的疼痛,並且療效持久。許多患者在接受幾次治療後,疼痛明顯減緩,並且症狀復發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H2: 預防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日常建議

H3: 保持正確的姿勢

姿勢不良是胸鎖乳突肌激痛點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預防這些問題,應該保持脖子和肩膀的正確對齊,避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或電腦。

H3: 日常運動與伸展的重要性

定期的頸部和肩膀伸展運動有助於保持肌肉的柔軟性,並減少激痛點的形成。簡單的頸部旋轉和側屈運動可以大大緩解肌肉緊張。

H2: 胸鎖乳突肌的自我按摩與舒緩技術

H3: 如何進行自我按摩?

自我按摩是緩解胸鎖乳突肌緊張的有效方法。你可以用手指輕輕按壓頸部的胸鎖乳突肌,並進行小範圍的圓周運動。這將有助於放鬆肌肉並減輕疼痛。

H3: 使用按摩工具的有效性

除了使用手指按壓,還可以使用按摩球或泡沫滾筒來進行深層按摩,這些工具能夠更精確地針對肌肉的深層緊張點,有效緩解激痛點引發的疼痛。

H2: 什麼時候應該尋求專業幫助?

H3: 持續性疼痛的警示信號

如果你的胸鎖乳突肌疼痛持續超過一週,並且伴隨頭痛、眩暈或耳鳴等症狀,那麼你應該考慮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幫助。持續的疼痛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徵兆,應該及時處理。

H3: 尋找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建議

當選擇物理治療師時,應該尋找有經驗並專長於頸部和肩部問題的專業人士。他們能夠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幫助你快速恢復。

H2: 結論

胸鎖乳突肌的健康對於頸部功能和日常生活的舒適性至關重要。激痛點不僅影響頸部,還會引起頭痛、反射痛等其他部位的症狀。透過物理治療和衝擊波治療,這些問題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預防方面,保持正確姿勢、進行適當的伸展運動和自我按摩都是維護胸鎖乳突肌健康的關鍵。


H2: 常見問題解答

H3: 1. 衝擊波治療痛不痛?

衝擊波治療過程中可能會有些不適,但大多數患者能夠忍受這種疼痛,並且隨著治療的進行,疼痛感會逐漸減輕。

H3: 2. 胸鎖乳突肌激痛點可以自行痊癒嗎?

有些輕度的激痛點可能會隨著休息和正確的姿勢改善而自行痊癒,但頑固的激痛點通常需要專業的物理治療。

H3: 3. 物理治療需要多久才能見效?

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但大多數患者在幾次治療後會感受到顯著的改善。持續的治療和運動指導能夠幫助長期緩解症狀。

H3: 4. 反射痛與普通頭痛有什麼區別?

反射痛是由激痛點引起的,疼痛通常會擴散至其他部位;而普通頭痛則較多由血管或神經問題引起,疼痛範圍通常較為局限。

H3: 5.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胸鎖乳突肌的問題?

如果你經常感到頸部僵硬、頭痛並伴有耳鳴或眩暈,這可能是胸鎖乳突肌出現激痛點的症狀。

Footnotes

  1. Moore, K. L., Dalley, A. F., & Agur, A. M. (2013). Clinically oriented anatomy.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
  2. Kapandji, I. A. (2007). The physiology of the joints: The spinal column, pelvic girdle and head (Vol. 3). Churchill Livingstone. ↩
  3. Simons, D. G., Travell, J. G., & Simons, L. S. (1999). Travell & Simons’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Vol. 1). Williams & Wilkins. ↩
  4. Fernández-de-Las-Peñas, C., Alonso-Blanco, C., & Miangolarra, J. C. (2007).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subjects presenting with mechanical neck pain: a blinded, controlled study. Manual therapy, 12(1), 29-33. ↩
  5. Bron, C., & Dommerholt, J. D. (2012). Etiology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 16(5), 439-444. ↩
  6. Borg-Stein, J., & Simons, D. G. (2002). Focused review: myofascial pain.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83, S40-S47. ↩
  7. Gerwin, R. D., Shannon, S., Hong, C. Z., Hubbard, D., & Gevirtz, R. (1997).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examination. Pain, 69(1-2), 65-73. ↩
  8. Fernández-de-las-Peñas, C., Alonso-Blanco, C., Cuadrado, M. L., & Pareja, J. A. (2006).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the suboccipital muscles in episodic tension-type headache. Manual therapy, 11(3), 225-230. ↩
  9. Calandre, E. P., Hidalgo, J., Garcia-Leiva, J. M., & Rico-Villademoros, F. (2006). Trigger point evaluation in migraine patients: an indication of peripheral sensitization linked to migraine predisposi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13(3), 244-249. ↩
  10. Levine, M. J., & Akin, M. R. (2021).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In StatPearls [Internet]. StatPearls Publishing. ↩
  11. Hong, C. Z., & Simons, D. G. (1998). Pathophysiolog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 mechanism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79(7), 863-872. ↩
  12. Fernández-de-las-Peñas, C., Simons, D., Cuadrado, M. L., & Pareja, J. (2007). The role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musculoskeletal pain syndromes of the head and neck.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 11(5), 365-372. ↩
  13. Gerwin, R. D., Shannon, S., Hong, C. Z., Hubbard, D., & Gevirtz, R. (1997).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examination. Pain, 69(1-2), 65-73. ↩
  14. Yap, E. C. (2007). Myofascial pain-an overview. Annals-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 36(1), 43. ↩
  15. Hou, C. R., Tsai, L. C., Cheng, K. F., Chung, K. C., & Hong, C. Z. (2002). Immediate effects of various physical therapeutic modalities on cervical myofascial pain and trigger-point sensitivity.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83(10), 1406-1414. ↩
  16. Ylinen, J., Kautiainen, H., Wirén, K., & Häkkinen, A. (2007). Stretching exercises vs manual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39(2), 126-132. ↩
  17. Pearson, N. D., & Walmsley, R. P. (1995). Trial into the effects of repeated neck retractions in normal subjects. Spine, 20(11), 1245-1250. ↩
  18. Ramon, S., Gleitz, M., Hernandez, L., & Romero, L. D. (2015). Update on the efficacy of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reatment fo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and fibromyalg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24, 201-206. ↩
  19. Jeon, J. H., Jung, Y. J., Lee, J. Y., Choi, J. S., Mun, J. H., Park, W. Y., … & Shin, B. C. (2012). The effect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on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Annal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36(5), 665. ↩
  20. Suputtitada, A. (2017). Novel approaches for chronic p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5(2), 1-4. ↩
  21. Falla, D., & Farina, D. (2007). Neural and muscula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tor impairment in neck pain. Current rheumatology reports, 9(6), 497-502. ↩
  22. Ylinen, J. (2007). Physical exercises and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neck pain. Europa medicophysica, 43(1), 119-132. ↩
  23. Buckle, P. W., & Devereux, J. J. (2002). The nature of work-related neck and upper limb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pplied ergonomics, 33(3), 207-217. ↩
  24. Gerwin, R. D. (2005). A review of myofascial pain and fibromyalgia–factors that promote their persistence.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23(3), 121-134. ↩
  25. Notarnicola, A., & Moretti, B. (2012).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 on tendon tissue. Muscles, ligaments and tendons journal, 2(1), 33. ↩
  26. Page, P. (2012). Current concepts in muscle stretching for exercise and 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7(1), 109. ↩
  27. Rickards, L. D. (2006). The effectiveness of non-invasive treatments for active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9(4), 120-136. ↩
  28. Hanten, W. P., Olson, S. L., Butts, N. L., & Nowicki, A. L. (2000). Effectiveness of a home program of ischemic pressure followed by sustained stretch for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Physical therapy, 80(10), 997-1003. ↩

😨限時$299|科研治痛|專業檢查|衝擊波|針灸|營業至10pm🌝衝擊波竟然不加錢?!😨

X
Scroll to Top